故事简单地来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两次寻狗最后一次偶遇狗。
一开始是别人对你撒谎,指鹿为马,你认真地拆穿把你当成傻子的谎言。第一个说谎的人是那样地真实,以至谎言以多米诺骨牌效应式地传染给身边每一个人,等到所有人都相信的时候,唯一不信的那个人会被当成是傻瓜。这是你第一次被骗,你拼命反抗,流血暴走,最后被一只暴力的手收拾得尊严扫地。可是你依旧对谎言恨之入骨,对这个说谎的世界极为鄙夷。
然后是你被迫接受谎言,因为你太过单薄,而谎言是整个世界。选择为真理而战,意味着挑战全世界,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你只能成为炮灰。于是你会在爱因斯坦被送走之后追着车子无力地跑,在一个又一个狗肉店门前寻找可能的消息。这一次你的反抗不敢再那么名目张胆了。你学会开始躲开谎言的伤害,你开始规避危险,尝试找到一个更加安全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你开始接受谎言的存在了。
最后是你吞下了那块狗肉,学会撒谎了。在路上偶遇到爱因斯坦,也不敢叫它,也怕它认出你来。在遇见的惊喜之后,在一次次或者用蛮力,或者用巧力去拆解谎言的时候,你尝过谎言的伤害。你知道就算是认出自己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又能住在哪里呢?在家里又咬伤了弟弟怎么办呢?爱因斯坦再一次被赶出家门还能躲过被送进狗肉店的命运吗?还能遇见会好好溜它为了留住它而和路人争辩的主人吗?你知道答案,你最后也学会了撒谎。
此片好像是借着单亲家庭矛盾的外壳,以批判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为开端,毫不避讳地摒弃酒桌文化,痛斥亵渎国学经典以及假借读书人名义伪饰思想粗俗的资本家,着力于表达成长过程中的被大人的谎言伤害,又读懂谎言中的善意而学会对自己撒谎的人生真相。
影片中,个子最小,看起来才学会走路的弟弟弟弟是全队中最小的运动员,溜冰场上摔倒了无数次也站不起来,向教练伸出手来,教练也从不愿意扶持帮助他站起来。哪怕是在尝试了无数次之后实在沮丧得不行了,教练会帮弟弟将分得太开的溜冰鞋稍微聚拢,假装伸出手引导,等到弟弟一鼓作气再站起来时,教练那只救命的手又迅速抽离。弟弟又泄气,又瘫坐在地上,只好自己想办法,将小小的身子放在水红色磨砂塑料矮凳上,借着手臂撑在椅面上的力气,起来。
教练一次次伸出手,一次次又收回手,是小小的弟弟不得不面对的谎言。这样的谎言主人公李玩已经遇见过不知道多少次了,她静静地微笑着,看着自己的弟弟,远远地在那溜冰场上,学习如何摔倒后自己爬起来。
影片中爷爷奶奶、父亲和继母都尤其写实,尤其是继母,并不是传统印象心机恶毒的女人。继母当然是有自己的做人的本事和能力,才能安安稳稳顺顺利利地进入一个原本和谐的家庭。比如她做事果决知道用什么手段处理小女孩的叛逆:找到一只和爱因斯坦长得一模一样的狗,依仗长辈的身份指鹿为马;能言善道会逗长辈开心:讲自己父亲喝醉酒穿着牛仔裤洗湿了手机;会说好听的话讨好长辈和老公的上司的同时也不忘夸耀儿子为老公长面子:儿子满月酒席上说儿子醒来硬是要穿爷爷买的衣服,在老公的上司面前让儿子被三字经,有着年轻漂亮的长相也会撒娇也会利用时机:狗咬了儿子时怒火中烧一定要将狗送到肉食店;更重要的是懂得事情的轻重不会一味的偏袒自己的小孩而轻薄了继女,而引起老公不满:儿子从转椅上摔下来,当着老公的面不指责继女只是说孩子是吓到了,奶奶的额头别儿子打出血厉声斥骂儿子。看起来,这个继母真的在人前做到了滴水不漏。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她不希望儿子和这个姐姐有太过密切的接触:李玩说到要带弟弟去买冰淇淋是,她一把抱走儿子说他还太小不能吃,从李玩面前走过又马上将儿子放下让他自己走。而高放,一个简简单单地就将女孩的名字刻在自己身体上的年轻男孩,对待人生中出现不久的感情,多的是新奇和不安,究竟着里面的好奇多还是爱多,或许他自己根本说不清。
在父亲答应要带李玩去天文馆之前,又临时要参加一个饭局,这时候儿子又喊着想去公园玩。父亲告诉儿子说吃完饭就去公园玩,一边的李玩看不下去了说:不应该用一个谎言去弥补另外一个谎言。父亲顺口就说出了:啥谎言呢?哄娃呢。
原来在大人的世界里,撒谎的理由是哄孩子。因为这个谎言是为了孩子而撒的,那么就说明大人做这件事情是有理由的,一切为了你,为了他人。因而谎言便也成为了为他人奉献的一样极为高尚的事情。只是撒谎的人从来没有想过,对方愿不愿意听这样的谎言。
最后来说说这部电影的剧本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编剧在大学毕业之前完成相当于是处女作)。
作者背景:高中一年级时以小说《无归》获得第6届中华杯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方向,2011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方向的研究生。
作者强大的文学背景为其创作出《狗十三》剧本打下来良好的基础。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成功还有作者内心对生活细心的观察和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