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人生
腓特烈一生都生活在高度虚伪的面具下,他自己认为自己从来都不能也不敢成为自然使他成为的那个人,他也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梦想(成为音乐家,哲学家诗人),而是去走自己父亲期望的道路,无情的消灭敌人,为了伟大的德意志而不是为了自己,对于他的评价很难公正,作为德意志之父,他无疑客观上让许多人崇拜,后世的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把它当作偶像,甚至连俄罗斯的贵族们也相当崇拜他。
但是从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角度来说,他的人格无疑是有很大缺陷且难以弥补的,一生活在痛苦中的腓特烈扮演了完全相反的角色长达40年。不过作为德国人,他确实很符合尼采关于“超人”的典范,也是德国人精神中“把诗人的外表藏在里面,而在生活中竭力遵守的维护discipline”的体现。正如康德的哲学观点:“只有遵守准则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的”,隐忍,把反抗藏在内心化为现实中更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德意志精神。
艺术家
他对所有艺术都感兴趣,他自己起草设计了波茨坦的无忧宫,并聘请建筑师克诺伯斯多夫兴建。他收有很多名画,吹得一口好长笛(长笛教师 Johann Joachim Quantz)还作曲。他于1747年在无忧宫与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会面。腓特烈即兴给出了一段自己的旋律,并表示希望巴赫能够将这段旋律改编为赋格曲,巴赫对于国王的音乐天才深表赞赏,但是由于改旋律不是那么简单,于是巴赫随后才将改编好的六声部赋格写完并寄给腓特烈大帝,并题名《音乐的奉献》(著名的Bwv 1079),意为奉献给自己的友人腓特烈,然而官方文件里不见腓特烈声称收到巴赫的礼物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