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这么电影很温馨,读出了男主坚韧,热爱工作,平静笃定的内心。

我看完,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我看到的是一个单身独居的人类如何在漫长的重复的工作和生活中,消解那无处不在的孤独感,包括对死亡本身;也许这种解读很消极,但是换一句话说,其实这是活在这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命题,只是可能大多数的人用一种世俗圈定的规则和路径让自己忙碌起来,让那些琐碎的事业和家庭的事物充实自己的生活,日子反而不再漫长,而孤独和对死亡的思考本身,就被挤压到一个自己无暇思考的角落。

有人说这部分电影是讲了一个I 人如何生活的,我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I 人,我问自己,我可以过这样的生活么?答案是,恐怕非常难。

这个难,在于一个命题:人是否可以完全活着自己的世界里;大叔有自己喜欢的音乐,在午后的休憩时刻,用古旧的相机拍摄树梢斑驳的光影,打印出来分类按照日期储存起来,自己养各种盆栽,自己去沐浴,自己去喝酒。 没有人会知道,那些按照日期小心翼翼储存的照片有什么意义,也鲜会有人知晓,用磁带播放这些经典的音乐有多少听。 我扪心自问,如果是我,可以一直坚持去做一件注定无人知晓的事情么? 当我自己画了一幅好看的画,拍到一张绝美的照片,我能抑制自己发到社交媒体上分享么? 就像现在的我,哪怕我躲避了朋友圈,来到一个没有亲朋好友的豆瓣圈子,我码下的每一个字,在背后深层的渴求里,还是希望有那么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能看见。

因此我认为,没人愿意完完全全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事实上,自己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只是和别人的生活交集或深或浅而已。 大叔看到马路上自己翩翩起舞的精神有些问题的流浪汉,眼眶湿润了,因为他看到一种更深的孤独:一个真正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就只可能是一种近乎疯掉的状态。
也因此,我更愿意去认为,单身,独居,老龄化,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多人要去面对的问题,你可以解读成是一种选择,但这种选择的背后,面对漫长的日子和绵绵不绝的孤独,则是一种无奈,这种无奈,本质和死亡一样,你无法百分百消解,只能共存。

没有人愿意百分百孤独,当听懂了自己音乐的朋克女孩亲了自己, 当和自己一样在安静工作默默吃便当的女孩望想自己,当走失的男孩回头给自己招手,当看到和自己玩井字旗的陌生人写下谢谢,当自己的外甥女也喜欢自己的书,大叔都会露出浅浅的幸福的微笑。 这个微笑,是他自己的世界被触碰时激发的涟漪,在他脸上荡漾开来。

但这绝非意味着为了躲避孤独,我们就要投身于世俗所圈定的各种人际关系圈子里面,去捞取一份死有所托的安全感。和孤独共存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种,就算一天到晚真的没有人和自己说话,大自然的一切也可以是我们的朋友,和大树做朋友,很难,却是一种智慧。最近在读蔡崇达的《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里面啊太的智慧就是:她和各种花草动物做朋友,对话,才抵住了那漫长的岁月和孤独。

所以,我想,既然没有人愿意百分百孤独,也不想虚伪和委屈地庸俗忙碌地活着,那就带着淡淡的孤独,过着一天又一天,完美的日子:有朝阳,有绿叶,有大千世界的生命和不同的灵魂。 淡淡的孤独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味道,一抹静谧的颜色,是敏感的灵魂时不时会溢出眼眶的热泪,就像一幅瓦尔登湖的油画: 我不想被打扰,也希望你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