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因为毕业论文要写丘赫莱依的三部曲特意去看的,资源有点难找。丘赫莱依的三部曲分别为《第四十一》(苏联解冻电影的开山之作)《士兵之歌》和《晴朗的天空》。学者们对这三部电影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如果让我为这三部电影排个名,那么《士兵之歌》领先其他两部太多,其他两部电影各有千秋,侧重点也不太一致,《第四十一》对视听呈现更多,叙事差,更多靠看,《晴朗的天空》说的更多一点,急于传达价值观,更多靠听。

与其说丘赫莱依拍了三个片子,不如说是一个片子拍了三遍,他始终在讲述相似的东西:

1、单纯的主角:玛柳特卡、阿廖沙、萨沙都没什么心眼并且对待爱情羞涩胆怯。

2、走向悲观的结局:悲剧、死亡和悲观。

3、战争下的爱情:战争让爱情更坚定,也让爱情更撕裂。

4、浓烈诗意的风格:又戏剧又诗意的风格,《士兵之歌》比较偏诗意,《晴朗的天空》戏剧性太浓了。

5、进退维谷的人性:进一步是英雄,退一步是叛徒,想要的与活下去只能二选其一。

6、喜欢用空镜、叠化、拍天空和云朵。

关于本片。

剪辑(蒙太奇):叠化挺多的,并且大量使用红色作为转场色使用。

①阿列克谢死后,将萨沙的哭泣特写和红色叠化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对位,赞美英雄歌颂英雄的同时表现英雄家属的苦难命运,产生对比效果。

②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火车站送父亲蒙太奇段落,这一段算是全片最具记忆点的段落之一,剪辑非常快。开场是女人们传递着一面小镜子来整理仪容,一是表现战时物资紧张,二是想在男人面前表现最好的自己,因为一面可能就是永远。然后摇臂上摇,火车声音先入,使用倾斜构图拍摄火车进站,将飞速而过的火车(根本看不清人脸)和女人们的特写进行交叉剪辑,特写越来越近,景别越来越小,配上怪异的尖叫声传递出一种恐惧感,表现为一种死亡的气息。这里可能涉及到关于视点的问题,如果影片以军人作为叙事视点,火车可能代表荣耀,但影片以女人们作为叙事展开点,她们当然明白那份荣耀,但在那一刹那,人心底的情感是藏不住的,她们只在乎眼前的人和人的安危,她们也许觉得火车就是死亡的列车。这一段有很重的敖德萨阶梯加《雁南飞》痕迹。

场面调度:强制性场面调度。本片的场面调度很多地方有些千篇一律,包括苏联很多电影同样如此。例如阿列克谢的飞机修好了要和萨沙分别的戏,开场先把两人放到后景亲吻,然后下楼梯到中景继续亲,最后再走到前景继续亲,刚开始看还挺不错,用得太多了就没意思了。苏联人太喜欢用特写强化情感以致到有些滥用的地步。

表演:程式化风格化明显。本片表演太舞台化了,完全比不上前两部自然。表现萨沙情感的爆发的方式是让她加大动作幅度,还要摇头晃脑,不太好。

摄影:本片摄影几乎没有什么施展的空间,主要是没有景给他拍了,场地都太小了,不出彩,跟前两部尤其是《士兵之歌》没得比。不过有些空镜还是看得出水平的。

音乐:太宣教,太浓了,技能点全点到抒情上了,少了思辨,没办法祖上就是这样传下来的,现在的俄罗斯电影好多了。

叙事:三部曲都是松散化的叙事。故事都是战争下的爱情故事。

人物:本片的人物似乎饱受争议,但却展现了人性的真实。军中的败类肯定不少,相比来说,阿列克谢不知道伟大了多少,至少他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相比荣誉,他更在乎他的党徽。怕死是每个人的天性,影片并没有说明阿列克谢是否有叛变的行为,就算有,影片也并没有赞扬叛变,最多只是展现,为什么一个叛变的人就不能成为主角,更何况他有变好的趋势,他做出的贡献远大于此。阿列克谢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剥夺荣誉和党籍,曾经的战争英雄如今却劣迹斑斑,被千夫所指,那么功过到底能不能相抵?还是只是一个服务于统治阶级的自适应的变量?阿列克谢竟陷入了这样的一个境地,进一步是英雄,退一步是反贼。

萨沙在战时期间给不认识的军人打电话成为被批评家们攻击的点,她好像被塑造为一个任性的,为了一己私欲不顾国家安危的小女人。萨沙当然是有道德瑕疵的,和其他人一样。但这样的人是真实存在的,不能因为她的一部分就否定她的全部。很多人会陷入这样一种误区,因为不喜欢一个角色而否定一部电影,但是关键在于影片是否在赞扬她的缺点,如果影片在宣扬一个错误的东西,那确实值得否定,而本片不是。本片在强调她的人物变化,从一个单纯任性的小女孩变成一个伟大的妻子与母亲,这样的转变恰恰隐含着女性的成长,从被保护到独当一面。

综上所述,批评家们认为有道德瑕疵的人是不配作为电影主角的,女人应该将自己的情感封锁,无条件支持男人,男人应该不能露一点怯,张一张嘴巴就要被打入地牢,死亡的象征意义竟比活着的具体意义更加伟大,这些论断本身便瑕疵密布。我们不能陷入一种坏的就不能展现的境地。

总结。本片不是很差,但和很出彩也沾不上太大关系。不过丘赫莱依对于人性的刻画应是值得赞美的,他在三部电影中都秉持着这样一个观念——描写一个真正的人。

苏联诗电影的传承和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从苏联出现诗电影到如今的俄罗斯电影,诗情画意的气质始终与这个国家的电影如影随形。对于中国的第四代导演所拍摄的电影作品也是影响极大,《城南旧事》《高山下的花环》等电影始终带有一种娟秀的诗意气息。上个世纪中国很多电影人才都是留苏回来的,电影剧本写作很多也是仿照苏联,文学性、可读性极强,甚至可以作为小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