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眼里的朴赞郁

朴赞郁基本可以说是潜力最大、最会颠覆类型预期、近几年取得突破最远的韩国导演。相比调度非常类型化的奉俊昊、影像质感原始粗粝的金基德、承袭亚洲纪实派手法的李沧东,朴赞郁有着自成一体的影像系统,尽管可以看出他受到希区柯克和帕尔玛的影响,但总的来说他的风格依然独树一帜。这套影像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冲击力和表现力”,既营造了后现代的解读空间,也拉近了所谓可看性与艺术表达的距离。仿佛韩国国民性的“夸张倾向”,在朴赞郁这里完全体现在了视听风格上。且近年来,朴赞郁无论在剧本的完成度上,还是对这套影像体系的使用上都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他正在从一个优秀的类型片匠人转变为真正的大师级导演。

本文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聊得会相对散。

...
2.适合朴赞郁的表达——颠覆与混沌。

我不太喜欢简单用“纯爱战神”标签一个导演的核心表达,不过朴赞郁的大部分电影还真可以这样简单概括。我们能在共同警备区里看到跨越国别的爱,能在老男孩里看到跨越血缘的爱,能在蝙蝠里看到跨越种族的爱,能在小姐里看到跨越性别的爱,也能在分手的决心里看到跨越语言的爱。

更确切的来说,朴赞郁在表达方面的偏好是“反对僵化秩序对人本身的压抑,崇尚自然的欲望和本能”。这其实不算啥特别新鲜的主题,单看韩国国内也有金基德在尝试类似的题材。(当然金基德的大部分电影还是在讲述欲望-克制欲望的循环,跟朴赞郁这种弘扬欲望的有本质不同)但朴赞郁的过人之处本就不在文本深度,而在恰当文本与视听手段结合产生的沉厚表达,也在颠覆类型的引人共鸣。

JSA和我要复仇时期的朴赞郁野心比较大,他试图呈现阶级分化、朝鲜半岛冲突这两大韩国内外的主要矛盾。只可惜朴赞郁视听手法的强冲击力注定了他很难在这种形而下、需要明确立场的主题上有什么建树,JSA主要角色的死亡被朴赞郁赋予了帕尔玛式的张力,各种猫头鹰的凝视、大幅度的运镜都让人印象深刻。

但这样的张力对表达“朝韩本不必相争”的主题并没有什么用处,反而在正片一贯平淡的表现形式下让人出戏。且早期朴赞郁的编剧能力实在称不上出色:JSA剧本上的最大弱项便是——李英爱这个多余的角色只是在赋予电影悬疑气质而已,某种程度上甚至挤压了真正重要的朝韩四兄弟的情感空间。

我要复仇里朴赞郁做了更多尝试,音画设计更为丰富,比如那个埋伏袭击突然被剪辑到卡通打斗片段的场景。这一系列设计突出了冤冤相报的荒诞感,也压过了朴试图用长镜头和冷色调讲述的贫困地狱。由于有些强行的剧本和夺目的转场,《我要复仇》在“同态复仇的悲凉”这个主题上的表达,是要远远好于朴原本计划传递的“社会阶级分化”的。2016年朴再次在英剧《女鼓手》里尝试类似的主题,也同样是前者更为出色。

正因如此我们能看到,朴赞郁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创作天赋,更适用于那些充满解构、形而上意味的剧本。

老男孩对传统动作英雄形象“庸俗化”、“祛魅化”的呈现就非常值得称道,朴赞郁用吴大秀这个角色,展示了主流动作电影往往会隐藏的一面——银幕上光鲜亮丽的英雄背地里是大男子主义的、充满兽性的、做事不计后果的。也正因为朴赞郁表现了如此之多吴大秀的爱与恨,他的凶猛与缺陷,反而让观众深深的与吴大秀产生共情。

而无论是后来挣扎于救赎与堕落之间的李金子、困窘于罪孽之行与行善之心之间的神父,还是看似蛇蝎美人实则爱意尤深的宋瑞莱,都延续了朴赞郁“颠覆角色”后引导观众“理解角色”的方针。这些角色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人”,但他们却因与“我们”如此相似而更让我们觉得鲜活、更让我们同情。

老男孩本应是大男主武打片,金子本应是爽文复仇片,蝙蝠本应是怪物科幻片,分手的决心本应是老黑色电影。但在朴赞郁的处理之下,这些电影却变得无比暧昧、发人深省、意蕴无穷。

借由对人物和类型的解构,朴赞郁终归还是回到了最适合他的“反对僵化秩序对人本身的压抑,崇尚自然的欲望和本能”表达。

...
3.《小姐》之前朴赞郁影像系统的独特和局限

其实最早的时候,朴赞郁应该有尝试过今村昌平式冷冽克制的剖析笔调。《我要复仇》和《审判》都深深的体现出朴赞郁对社会议题的热衷。只是也许他在某个时间节点发现,自己的影像风格与社会批判并不相配,于是在不久之后的《老男孩》里,我们很庆幸的看到:他选择了如今使他不可替代的影像风格——

在这里斗胆猜测一波,朴赞郁最早搞大量匹配转场、音画分离、华丽布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辅助表达,而只是出于“表现力”和“可看性”的考量。毕竟朴赞郁本人的自传里提到,他非常在乎电影能被多少普通观众认可。(可能也跟他喜欢听马勒的习性有关)

但无论他当初是怎么想的,从老男孩开始走向成熟的影像风格——巴洛克式的华丽布景、极富设计感的蒙太奇、压缩叙事空间的音画分离、癫狂的超现实摄影。奇迹般的贴合了本片对传统动作电影的荒诞解构,还铸就了一个让观众保持距离、深入思考主题的空间。这种后现代的与观众的互动方式,在我看来是朴赞郁影像体系的最大优点。

得益于《老男孩》到《分手的决心》高度统一的主题表达。朴赞郁这几部作品几乎让每一位观众都能从单纯的故事中抽离,开始思考“社会规训和爱欲本能该如何权衡”、“深陷罪孽之人是否值得理解”、“为了满足原始的欲求是否可以牺牲无辜的他者”、“向主流价值相反的方向成长是否算是成长”、“人类的语言究竟能否传达爱与决心”。如果说有什么奠定了朴赞郁的影史地位,那必然是他影像系统自带的“后现代互动”属性。

同时,这套系统也不负朴赞郁期望的,给他的电影赋予了超级高的可看性。布景与摄影提供视觉冲击、音画分离保证电影节奏、蒙太奇引导观众情绪。这使得观看朴赞郁的电影通常都会是一场视听盛宴,因为沉闷无趣逼退观众的情形基本不会发生。那么这是否说明朴赞郁的电影与其他韩国商业片本质上没有区别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前文提到过韩国电影普遍呈现出“夸张化”的审美趋势,但同样是吸引观众的方针,相比其他韩国电影那些用力过猛到令人忍俊不禁的“夸张社会批判”,(没错恐怖直播就是你)朴赞郁把“夸张”更多的放在视听上,且让“夸张”成为讲述内容不可或缺的形式。毫无疑问是更冷静、成熟的思路。

...

不过朴赞郁之所以能维持水准这么多年,很大一个原因还在于他的主题表达是极其相似的。他这套影像系统的局限,除了前文提到过的“难以呈现复杂的社会生态”外,还有“难以让观众真正沉入电影共情”。

我记得复仇三部曲火的那几年,有部分电影大佬和文艺影评人对朴赞郁的认知是“故作疯癫”、“卖弄花活”。在我看来他们会产生这样的认知主要是因为——影视界长久以来更推崇的是自然的生活描摹、细腻写实的人物塑造。而朴赞郁的风格……这么一个强调“冲击性”和“抽离感”的体系,几乎与主流的认同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在这两个特点下,细密的描写注定会被表现主义抢镜,人物的真心注定会蒙上一层捉摸不透的面纱,你要朴赞郁拍老男孩的轰轰烈烈那没问题,但你要朴赞郁拍烧女图的情欲兜转就太难为他了。

况且前中期的朴赞郁执迷于血浆与情色,力图把“表现力”从视听和奇观层面都放到最大,不由得就会削弱主题的力度。《斯托克》就是朴赞郁创作生涯中极端忽视表达、极端强调“奇观”的典型例子,一部电影下来,你会觉得其中的杀人镜头非常带感,会觉得叔叔和女主的关系非常有趣,但你很难感觉到导演想带给你的感受和内核。

当然,从《小姐》到《女鼓手》再到《分手的决心》,朴赞郁已经逐渐懂得了如何在放弃血浆与裸体的同时发扬他影像体系的优势。这一部分我们会在下两节详细探讨。而在当下,《瞬息全宇宙》、《塞涅卡》这类强调与观众后现代互动的影片频频涌现,朴赞郁也因分手的决心而得到了业界的全面重估与认同。接下来朴赞郁会拿出怎样的发挥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4.《小姐》的功与过——虚伪但前行着的朴赞郁

这一节我不打算说太多,因为我本人并不喜欢小姐这部电影。《指匠情挑》就是那类在我看来极其不适合朴赞郁的故事,原著两位主角那种幽委动人的相互理解与相互搀扶,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是很难用朴赞郁癫狂的影像风格表现的。

更何况讲实话,朴赞郁这么一个弘扬“欲望和本能”的导演,几乎天然就与文明世界建构的“政治正确”相冲。不要只看小姐有同性外衣就误认为其主题与朴赞郁匹配。《指匠情挑》本质上有着极其现代化的女权表达,有着极其之多对男权“肆意发泄兽性”的否定。并不是说朴赞郁反对女权,而是“对兽性的否定”一直以来就不在他的价值观念之内。

最后《小姐》的成片怎么样,我直接把我在豆瓣的影评搬过来大家应该就能懂我的态度。

这样的小清新式女性故事需要纯粹真诚的表达,而非朴赞郁擅长的精致华美与欲望投射;同样是朴的女性作品,《金子》将欲望投射绑定在血腥复仇而非性色情迷上就很显然表达更彻底、清晰、有力。小姐这片一边在讲两个女性相互拯救击碎父权的积极故事,一边又拍俩人肉欲交融拍十几分钟,另一边还对两位父权的代表一直持模糊、缺失明确黑白定义的态度,这也怨不得有观众看完电影只记得自己的生理反应、只在那同情伯爵最惨了。 估计朴赞郁本人只是想拍一部他心中好看的纯爱故事吧,单纯从视觉意象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确实是登峰造极的水准。但是这样一部视听高度不如分手的决心、真诚程度远逊蝙蝠老男孩的作品,实在不能在他的序列中排到多高的位。

但是这里依然要说一个但是——我认为此时的朴赞郁是在历史性地进步着的。

一方面是小姐的视听设计、意象隐喻在朴赞郁的作品中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丰富地步。水箱章鱼带给女性的窒息、眼镜蛇对应的生殖压迫、两位主角不断在水乳交融中进入并理解对方的奇特POV镜头,几乎都是朴赞郁突破自我的全新尝试。

另一方面是朴赞郁在《小姐》中部分的丢弃了猎奇噱头。除去那些露骨的性爱场面外,小姐大部分的剧情高点都处于看似平淡的文戏,甚至连机器人之恋里趣味性的科幻设定都没有。朴赞郁正是通过小姐向外界展示了——他并不是只会拍小青年爱看的“奇观”,而是能赋予枯燥的对话、行为同样的力度。

《小姐》不会是我喜欢的那类朴赞郁电影,也不会是一部客观意义上很棒的严肃女性主义作品。它暴露出了朴赞郁为了赢得掌声而不惜做出虚伪表达的“不真诚”,(下一次不真诚就要到他说分心没借鉴迷魂记了)但没有这部电影在文戏上的探索与开拓,也绝对不会有接下来教科书级的谍战剧《女鼓手》和朴赞郁真正的巅峰——《分手的决心》。

...
5.《分手的决心》=继续追随朴赞郁的决心——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好了,现在可以坦白来说,我写这篇文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分手的决心》让我看到了太多的潜力和太多的惊喜。让奉俊昊忙他的冲奖大片,李沧东忙他的风格探索,洪尚秀忙他的实验影像,金基德忙他的地下沉眠(x)去吧。朴赞郁的未来才是韩国五大导之中最明晰、最有盼头的。

虽然这部电影被很多老观众嫌弃“无聊”、“无趣”、“不紧张”、“不刺激”。但《分手的决心》毫无疑问是朴赞郁作品谱系的最高峰和他迈向大师之路的重要积淀。

下这个结论并非出于单纯的喜爱,《分手的决心》确确实实发扬了朴赞郁影像体系“解构和后现代感”的优势,还将“看不透角色真心”的劣势也转变成了表达的一部分。我们来看朴赞郁具体是怎么做的。

首先,朴赞郁再次回避了猎奇的暴力元素,这次甚至连《小姐》和《女鼓手》中的情色元素也不曾出现。他将巴洛克式的华丽布景、极富设计感的蒙太奇、压缩叙事空间的音画分离、癫狂的超现实摄影用作讲述整个故事的起起伏伏,令观众再度抽离,然后给出了一个在故事中令男主难以体认的女性形象——宋瑞莱。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我上述的关键之处——朴赞郁抽离、无法深入人物内心的影像系统,被用在了一个表达“人类语言之模糊”主题的故事上。这样的形式加持下,男主和观众位于同一视角、同一立场,男主对宋瑞莱的误判与观众“蛇竭美人”的惯性思维重叠。男主以为宋瑞莱只是在利用自己的时候,大部分观众也以为宋瑞莱只是个自私自利的坏女人。直到结尾,宋瑞莱离开这个世界的“分手的决心”才以行动的方式深深打动了观众;朴赞郁想传达的“反对僵化秩序对人本身的压抑,崇尚自然的欲望和本能”才真正触及到观众的内心。

朴赞郁癫狂或可说才华横溢的视听语言恰恰体现了影片的主题:人类语言各方各面的贫乏导致真正的爱只有以死亡这么决然的行动来传递才能得到切实的表达。 现实与非现实界限的模糊,山与海的规训定位于人心内的悄然错位,真相与谎言在社会话语、社会立场中的层层倒置。朴赞郁成功做到了用导演手法误导、令观众形成误解、使人物彼此误会。 幽委爱意氛围的缺失反而才是成片结尾动人动情的关键,正是人类世界、权力世界这样的“不透明”、“不真实”,宋瑞莱在最后的自杀才显得如此真诚,才终于让她摆脱了“神秘”“异域风情”“深不可测”“蛇竭美人”的刻板凝视,才终于让她能够浓醇书写她的爱意。留给观众的则是无尽的悔恨与失落。

省流:不是说这套影像体系不能让观众感觉到人物的真心吗?那我就拍一部只有在最后才讲述角色真心的电影。不是说这套影像体系适合跟观众互动吗?那我就利用观众的“理性”思考误导他们,让他们错杀好人,让他们追悔莫及。不是说这套影像体系擅长颠覆和解构吗?那我就重新定义黑色电影,重新定义蛇竭美人。

朋友们,朴赞郁在之前的所有电影里,还有哪部如此充分地发挥了他影像的优势与局限?还有哪部具有如此浩如烟海的意象设计?还有哪部比分心更成功的颠覆了整个类型?

有意思的是,朴赞郁的“女权梦”没在女性主义爆炸的《小姐》里实现,反而在看似老套的《分手的决心》里实现了。宋瑞莱这种独立、全程牵着男主鼻子走、敢无视社会规训自由表达爱意的女性形象,最起码我没在黑色电影这个类别里见过。

写了还算多,也比较偏向于总结,不过对我来说,与其归纳朴赞郁具体的技法,(其他答主也事实上总结的很好)不如发掘这些技法打动人的根本原因。聊了这一大顿,相信大家会对我开头下的那一堆结论、我对《分手的决心》的高度评价有所认同。

朴赞郁终究在短暂的辉煌与多年的徘徊里,找到了属于他影像风格的正确打开方式,也让他的独树一帜在影史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究竟只是一时的天时地利人和,还是他真的理清了思路,尚且有待观察。可我仍旧愿意乐观的相信——朴赞郁作为导演已然走在了电影创作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