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眼裡的樸贊郁

樸贊郁基本可以說是潛力最大、最會颠覆類型預期、近幾年取得突破最遠的韓國導演。相比調度非常類型化的奉俊昊、影像質感原始粗粝的金基德、承襲亞洲紀實派手法的李滄東,樸贊郁有着自成一體的影像系統,盡管可以看出他受到希區柯克和帕爾瑪的影響,但總的來說他的風格依然獨樹一幟。這套影像系統最大的優勢在于“沖擊力和表現力”,既營造了後現代的解讀空間,也拉近了所謂可看性與藝術表達的距離。仿佛韓國國民性的“誇張傾向”,在樸贊郁這裡完全體現在了視聽風格上。且近年來,樸贊郁無論在劇本的完成度上,還是對這套影像體系的使用上都比以前有了長足的進步。他正在從一個優秀的類型片匠人轉變為真正的大師級導演。

本文隻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聊得會相對散。

...
3.《小姐》之前樸贊郁影像系統的獨特和局限

其實最早的時候,樸贊郁應該有嘗試過今村昌平式冷冽克制的剖析筆調。《我要複仇》和《審判》都深深的體現出樸贊郁對社會議題的熱衷。隻是也許他在某個時間節點發現,自己的影像風格與社會批判并不相配,于是在不久之後的《老男孩》裡,我們很慶幸的看到:他選擇了如今使他不可替代的影像風格——

在這裡鬥膽猜測一波,樸贊郁最早搞大量匹配轉場、音畫分離、華麗布景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輔助表達,而隻是出于“表現力”和“可看性”的考量。畢竟樸贊郁本人的自傳裡提到,他非常在乎電影能被多少普通觀衆認可。(可能也跟他喜歡聽馬勒的習性有關)

但無論他當初是怎麼想的,從老男孩開始走向成熟的影像風格——巴洛克式的華麗布景、極富設計感的蒙太奇、壓縮叙事空間的音畫分離、癫狂的超現實攝影。奇迹般的貼合了本片對傳統動作電影的荒誕解構,還鑄就了一個讓觀衆保持距離、深入思考主題的空間。這種後現代的與觀衆的互動方式,在我看來是樸贊郁影像體系的最大優點。

得益于《老男孩》到《分手的決心》高度統一的主題表達。樸贊郁這幾部作品幾乎讓每一位觀衆都能從單純的故事中抽離,開始思考“社會規訓和愛欲本能該如何權衡”、“深陷罪孽之人是否值得理解”、“為了滿足原始的欲求是否可以犧牲無辜的他者”、“向主流價值相反的方向成長是否算是成長”、“人類的語言究竟能否傳達愛與決心”。如果說有什麼奠定了樸贊郁的影史地位,那必然是他影像系統自帶的“後現代互動”屬性。

同時,這套系統也不負樸贊郁期望的,給他的電影賦予了超級高的可看性。布景與攝影提供視覺沖擊、音畫分離保證電影節奏、蒙太奇引導觀衆情緒。這使得觀看樸贊郁的電影通常都會是一場視聽盛宴,因為沉悶無趣逼退觀衆的情形基本不會發生。那麼這是否說明樸贊郁的電影與其他韓國商業片本質上沒有區别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前文提到過韓國電影普遍呈現出“誇張化”的審美趨勢,但同樣是吸引觀衆的方針,相比其他韓國電影那些用力過猛到令人忍俊不禁的“誇張社會批判”,(沒錯恐怖直播就是你)樸贊郁把“誇張”更多的放在視聽上,且讓“誇張”成為講述内容不可或缺的形式。毫無疑問是更冷靜、成熟的思路。

...
5.《分手的決心》=繼續追随樸贊郁的決心——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好了,現在可以坦白來說,我寫這篇文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分手的決心》讓我看到了太多的潛力和太多的驚喜。讓奉俊昊忙他的沖獎大片,李滄東忙他的風格探索,洪尚秀忙他的實驗影像,金基德忙他的地下沉眠(x)去吧。樸贊郁的未來才是韓國五大導之中最明晰、最有盼頭的。

雖然這部電影被很多老觀衆嫌棄“無聊”、“無趣”、“不緊張”、“不刺激”。但《分手的決心》毫無疑問是樸贊郁作品譜系的最高峰和他邁向大師之路的重要積澱。

下這個結論并非出于單純的喜愛,《分手的決心》确确實實發揚了樸贊郁影像體系“解構和後現代感”的優勢,還将“看不透角色真心”的劣勢也轉變成了表達的一部分。我們來看樸贊郁具體是怎麼做的。

首先,樸贊郁再次回避了獵奇的暴力元素,這次甚至連《小姐》和《女鼓手》中的情色元素也不曾出現。他将巴洛克式的華麗布景、極富設計感的蒙太奇、壓縮叙事空間的音畫分離、癫狂的超現實攝影用作講述整個故事的起起伏伏,令觀衆再度抽離,然後給出了一個在故事中令男主難以體認的女性形象——宋瑞萊。

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我上述的關鍵之處——樸贊郁抽離、無法深入人物内心的影像系統,被用在了一個表達“人類語言之模糊”主題的故事上。這樣的形式加持下,男主和觀衆位于同一視角、同一立場,男主對宋瑞萊的誤判與觀衆“蛇竭美人”的慣性思維重疊。男主以為宋瑞萊隻是在利用自己的時候,大部分觀衆也以為宋瑞萊隻是個自私自利的壞女人。直到結尾,宋瑞萊離開這個世界的“分手的決心”才以行動的方式深深打動了觀衆;樸贊郁想傳達的“反對僵化秩序對人本身的壓抑,崇尚自然的欲望和本能”才真正觸及到觀衆的内心。

樸贊郁癫狂或可說才華橫溢的視聽語言恰恰體現了影片的主題:人類語言各方各面的貧乏導緻真正的愛隻有以死亡這麼決然的行動來傳遞才能得到切實的表達。 現實與非現實界限的模糊,山與海的規訓定位于人心内的悄然錯位,真相與謊言在社會話語、社會立場中的層層倒置。樸贊郁成功做到了用導演手法誤導、令觀衆形成誤解、使人物彼此誤會。 幽委愛意氛圍的缺失反而才是成片結尾動人動情的關鍵,正是人類世界、權力世界這樣的“不透明”、“不真實”,宋瑞萊在最後的自殺才顯得如此真誠,才終于讓她擺脫了“神秘”“異域風情”“深不可測”“蛇竭美人”的刻闆凝視,才終于讓她能夠濃醇書寫她的愛意。留給觀衆的則是無盡的悔恨與失落。

省流:不是說這套影像體系不能讓觀衆感覺到人物的真心嗎?那我就拍一部隻有在最後才講述角色真心的電影。不是說這套影像體系适合跟觀衆互動嗎?那我就利用觀衆的“理性”思考誤導他們,讓他們錯殺好人,讓他們追悔莫及。不是說這套影像體系擅長颠覆和解構嗎?那我就重新定義黑色電影,重新定義蛇竭美人。

朋友們,樸贊郁在之前的所有電影裡,還有哪部如此充分地發揮了他影像的優勢與局限?還有哪部具有如此浩如煙海的意象設計?還有哪部比分心更成功的颠覆了整個類型?

有意思的是,樸贊郁的“女權夢”沒在女性主義爆炸的《小姐》裡實現,反而在看似老套的《分手的決心》裡實現了。宋瑞萊這種獨立、全程牽着男主鼻子走、敢無視社會規訓自由表達愛意的女性形象,最起碼我沒在黑色電影這個類别裡見過。

寫了還算多,也比較偏向于總結,不過對我來說,與其歸納樸贊郁具體的技法,(其他答主也事實上總結的很好)不如發掘這些技法打動人的根本原因。聊了這一大頓,相信大家會對我開頭下的那一堆結論、我對《分手的決心》的高度評價有所認同。

樸贊郁終究在短暫的輝煌與多年的徘徊裡,找到了屬于他影像風格的正确打開方式,也讓他的獨樹一幟在影史上刻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究竟隻是一時的天時地利人和,還是他真的理清了思路,尚且有待觀察。可我仍舊願意樂觀的相信——樸贊郁作為導演已然走在了電影創作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