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左吹,人迎风走


坦白说,我不敢肯定完全看懂了这部电影。其中一些镜头的深意我仍无法准确判断。比如开局穆桂英为什么要演绎追小偷,以及为什么描述杨胜利对儿子得荣誉的期盼时,要用一个环绕镜头。(如果大家有懂的麻烦告诉我)


但是我想仅凭它已然被观察出的核心思想和已然呈现出的精彩演技,它便值得一个更高的分数。


我私以为这是一个8.5分左右好电影的作品,所以即便或许它不够满分的程度,我也暂时为它拉票了。


杨红旗和杨胜利代表的群体是明显的,荣誉与贫穷是他们的代名词,村支书对他们这个群体的束手无策是他们的处境。


喷香奈儿的陈好代表着则是开放以来的新兴群体,时髦与精致是她们的代名词,但是无论是粉巷,还是“下水”,或者是明明没有雨但是她浑身湿透拿着伞。仿佛都暗示着,这精致的背后,是有着无法言说的代价的。


旧时代的劳模与新时代的大学生,中间夹着的,一个是车后座载着红旗,从右往左骑行的杨红旗。另一个是拿着相机从左往右看的的古记者。

①他们的相遇,是时代注定的偶然。

范伟老师的开局的幸福观,暗示着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时代真正的价值排序,是对比,是竞争。

他明白,那个奖状已经不意味着任何实际的幸福。但是有人会开心,但是有人会因此感到幸福。因为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荣誉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只是来源于和他人对比后的优越感。

而王志文老师演绎的是一个不完全顺从于时代裹挟的记者。公安说,粉巷已经是多年的治安典范,他也不会放弃调查;主编说,这是一个热点新闻,你应该报道,他也不会放弃质疑。

即便是村领导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迎接他。希望他报道这些年乡村致富的改革经验。他也会因看到劳模没钱治病而愤慨,会愤怒。会敏锐的看到村支书的笑。

一个低头不敢看的旧时代红旗,一个抬头冷眼看的新时代相机。这是注定的相遇。

②人物不是凭空产生是,而是时代塑造的。

有一个特殊的角色,就是那个主编。他曾经在旧时代拍摄过劳模,在新时代也成功当了主编。

作为新闻记者,他的敏锐性发掘到了这个故事背后还有深挖的空间。于是,他让王志文去走访。

但是作为主编,他更多看到的是这个故事的功利价值。这篇新闻能获奖,而不是这个人该不该得到表扬。他是否如古记者一样,在乎那个女生的清白名声呢?是否和杨胜利一样,在乎那个个人实现的荣誉呢?他在将曾经自己写过的报道扔进土坑里时,到底是在缅怀过去,祭奠那个他多年未见的“老友”,还是在埋葬曾经的自己,曾经热爱的价值观呢?

故事的片名叫求求你表扬我,其实,不止杨红旗,杨胜利在乎荣誉。追求治安稳定的公安,追求致富报道的村支书,追求新闻大奖的主编。他们哪个又不是在乎荣誉呢?可是时代变了,评价荣誉的标准变了。他们的荣誉心又还有几分当初的意味?那些所谓荣誉的价值又有几分可靠和真实呢?

③求求你表扬我,不如说求求你不要忘记我。

结尾处,古记者一个人踏上了向北的旅程。同事送给他那句话“有过的就无法抹去。别忘了我们。”

其实又岂止不要忘记古记者自身的工作经历,不要忘记那些同事的情谊。那些过去时代的劳动者们,他们有过的,或许已经随着黄土埋葬在过去。

对于今天的他们来说,是否是荣誉的,就相对于死去了父亲后的杨红旗一样。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可是他们追求的还真的是荣誉吗?他们追求的是不被忘记。

导演是心善的,最后当主人公王志文有着同样的困惑时,幸运的是,他抬起了头。看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主席纪念堂。国家没有忘记,国家仍在前行。


④最后的最后,我想是感动的。

当陈好站在城墙头哭诉着质问“表扬就那么重要吗?虚荣就那么重要吗?难道还比不过一个女孩儿一辈子的生活吗?”我是迟疑的,我也随着主人公去想,什么才是更重要的呢?

我明白,其实杨胜利和杨红旗,他们要的表扬和村支书他们要的表扬不一样。就像古记者能给的和主编给的表扬其实也不一样。

古记者虽然苛刻严肃,但给到的表扬是真实的,是属于个人的荣誉。那无关于排在第一版还是第37版。

可是主编给到的表扬变了味,他和那个为追求治安荣誉而否定调查是否有强奸发生的公安有什么区别呢?我想他们所要的荣誉才是真的虚荣,可是这些,欧阳花是很难分辨区别的。

时代的车头每一次转向,都倾轧了无数的微尘。可是过去的不会只是简单的过去,未来的也不会沉重的到来,这不只是导演给予的温情,更是我们可以去设想的希望。

在那个时代,最大的红旗倒下了,世界不再存在着两个真理。时代的潮汐将我们包裹成旧纪元的小岛。此时,生存是更重要的,发展是更重要的。

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下水”已经成了必然。然而,在我们心中,还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岛上还会有这样一个殿堂。殿堂里面承载着我们对于过去所有的回忆,他终将有一天会重新来到这里。终有一天,会在下一个潮起潮落后,播种下新的希望!

不必央求,不必迟疑,做对了就该受到表扬,做过的也不会被人们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