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或者说,“群体”,也就是勒庞定义的“乌合之众”,阿伦特说的“平凡的邪恶”,津巴多讲的“路西法效应”)是反人性(反对个性)的,把人变成冷血的杀戮机器。如果要反战,只需要描绘人性、充实人的血肉,不再让他变成冷冰冰的机器就可以了。所以说这部电影是反战的。
对于大家的疑惑,看了一些原著,整理如下:

1.为什么不投奔别的亲戚,以及跟阿姨的亲戚关系
这也难怪,尽管稀里糊涂地投奔上门来,这儿却只是爸爸的表弟媳妇的娘家。其实在神户还有关系更近的亲戚,可家家都烧成了灰烬,联系不上。
2.男主为什么不像阿姨说的一样去做救火队
这又招致了寡妇及已然对战争孤儿感到厌烦的左邻右舍的恶评,说是像清太这样年纪的孩子应当成为市民消防团队的中坚。然而对于亲身体验过炸弹呼啸和迅猛火舌的人,敌机只来一两架倒也罢了,倘使是编队来袭的话,根本就无意去抗争。
3.为什么不呆在阿姨家,要出去住
清太和节子坐在防空坑道口,茫然地望着雨脚在池面上绘出的波纹。节子抱着从不释手的布偶人说:“我要回家去嘛。我不愿住在阿姨家嘛。”从来不曾吐露过不满的节子,咧嘴哭诉起来。“可咱们家被烧掉啦,已经没有啦。”然而,寡妇的家里恐怕待不下去了。夜里,当节子从梦中哭醒时,寡妇便迫不及待地走来说道:“阿鲤也好阿哥也好,都在为国家勤奋工作。你至少别叫她哭闹呀!吵得人家连觉也没法睡!”说完砰的一声带上了拉门。那咄咄逼人的气势更是将节子吓得泣不成声,清太只得半夜三更带着她走到外边。
“这可真是来了一对瘟神啦。轰炸的时候一点用场也派不上。既然这么怕死的话,你们干脆就住在防空坑道里得啦。”“那咱们就住在这里吧。这个坑道里谁也不会来的,就哥哥和节子两个人,也不会有人来管咱们。”坑道挖成“门”字形,支柱也粗,从农家买来稻草铺在这里,再吊上蚊帐的话,大概也没有什么难为之处。一半也是这个年龄的冒险心作祟,待警报解除之后,清太便一声不响地收拾好了行李。
一想到从今往后真要以此处为家,不禁气馁了。还好胡乱闯进的农家把稻草分了些给他们,还把葱和萝卜也卖给清太,最重要的是,节子高兴得乱蹦乱跳
一半是寄人篱下的感觉确实不好受,一半是少年的冒险心理,主要还是妹妹的态度。
4.为什么出去住以后领不到救济粮
配给如今怎么样了呢?大米、火柴和盐本来是可以领到的,可是由于兄妹俩没有加入居民小组,偶尔刊登在报纸上配给新闻栏中的物品与他们无缘。
5.为什么妹妹快死了男主去银行取钱还有三千块,早点不拿来用
个人觉得是男主认为战争不会这么快结束,所以才会节衣缩食

解决了这些疑惑,私以为男主做的不妥的地方就是负气出走,没有自己找个工作干,在姨妈家不帮忙分担家务。但是这个对于一个之前还是养尊处优的十四岁少年来说,似乎也是可以谅解的,毕竟男主是真的爱着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