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原名The Legend of 1900,远比译名朴实无华。但海上钢琴师这一翻译不为不当,雅俗适中而不离原意太远,不像同导演的作品Malèna被翻译成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般加戏严重。
前半段以Tooney之口讲述1900的主要人生历程,后半段则是讲述1900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抉择及其终焉,后半部分的主题是对于全片格调的提升,因为只有理解了1900的人生哲学之后,他在前半部里所展现出来的很多奇异行为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理解。
究极宅男·旧体钢琴诗人
1900出生在弗吉尼亚号上,也死在这艘船上,其一生都在船上度过。Tooney试图用如《海贼王》般的「财富、名声、权力」激励1900下船,但后者不为所动,只因他不会为自己没见识过的东西所引诱。
1900在某些维度上正如同《肖申克的救赎》里在监狱度过了五十年生命的监狱图书馆管理员布鲁克斯,其生命已与给他安全感与秩序感的这片狭小天地融为一体。但不仅限于此,因为不同于年迈而无法回归现代生活、只能选择自杀的布鲁克斯,才华横溢、年富力强的1900下船后只要愿意、其依然能收获财富与名声。
顾炎武曾言 :
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李、杜之诗所以独高於唐人者,以其未尝不似,而未尝似也。知此者,可与言诗也已矣。
1900所习惯的即是有着相对严格的形式限制的旧体诗,他只能在小小的甲板之上用他无比熟悉的琴键谱写诗篇,但也正是在这个由甲板和琴键组成的狭小世界里,他能够用音乐去描绘和讲述自己所经历和感知到的一切。1900的音乐,正如叔本华所言:
它(音乐)是整个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复制品,就像世界本身一样。
1900之死是由于他强烈的秩序焦虑感,而我对于1900在这些方面有许多共鸣,或者说,我也是一个有着鲜明的秩序焦虑的人:不能容忍周围的世界里有自己无法理解和掌控(或起码是和谐共存)的事物存在,所以会去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诸多方面的能力,然后在自己熟悉的这样一个有限维空间里进行书写——实际上,哪怕玩游戏时我也对于时下流行的「开放世界」类型无感,而更喜欢那种完成度高的封闭式作品。
多吐槽一句,1900如果学数学,肯定会很喜欢线性代数而很讨厌泛函分析。因为前者经常是把复杂的高维情形转化为基于 特征值eigenvalue & 特征向量eigenvector 或者 奇异值singular value & 奇异向量singular vector 的线性排列组合的简单问题,而处理这些就仿佛1900弹奏其熟悉的琴键一般得心应手;而后者大部分时间在研究和处理无限维空间 infinite-dimensional space 和 无界算子unbounded operator 的情形,而这正是1900所畏惧的。
他或许也会喜欢离散数学、数值分析或者逼近理论等等,因为他很擅长把感知到的连续性情感与生活经历用琴键组成的离散音阶表达出来,此即 离散化discretization 的过程。
再打个比分,他所面临的世界是一个有限维线性空间,而钢琴对他而言就仿佛是一个 非奇异可对角化矩阵nonsingular diagonalizable matrix 一般,他可以用此矩阵将 世界/高维空间 容纳进自己的一维离散琴键/基底basis的线性排列组合之中。
波德莱尔的共轭存在
电影行至后半段才图穷匕见,转换成了现代性批判主题,且可以说是很鲜明地与波德莱尔唱反调。波德莱尔概括说现代艺术家所试图追寻的现代性即是「过渡、短暂和偶然」,具体而言则是:「他到处寻找现时生活的短暂的、瞬间的美,寻找读者允许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特点。」其还提到「大城市的风光……有漂亮的装束,高傲的骏马,一尘不染的青年马夫,灵活的仆役,曲线尽露的女人,美丽的、活得幸福穿得好的孩子。」对这些1900并不会反感,他在船上也会见到这样的人,但他也仅仅止步于此,亦即他无法再迈出更大的步伐去探索那个未知的开放世界。波德莱尔还描述道:「在这种来往的车辆行人中穿行把个体卷入了一系列惊恐与碰撞中。在危险的穿越中,神经紧张的刺激急速地接二连三地通过体内,就像电池里的能量。」而这正是1900在剧中对于数不尽的街道、房屋和自己所面临的无数选择、挑战所表达的恐惧。
多数现代人一出生即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早已对之极度钝感和麻木,但1900有一颗艺术家式的敏感心灵,所以他无法轻易忽略这些。
波德莱尔将艺术视为一半的偶然(现代性)与一半的永恒(古典性),这不能说是多么新奇的观点,正如前文中的顾炎武所表达的类似主张。但波德莱尔看重的终究还是前者,也即将这种偶然与不确定性视为艺术灵感的无限源泉,他在其中如鱼得水;而1900则更偏向后者,他不会害怕、或许还很欢迎一批又一批新的客人,但他的根基终究是属于自己的那个狭小而永恒的世界(在与其生命共存的意义上确实即永恒),而不那么留恋能给他带来灵感的新客人们,因而当这个小世界终结时,他的生命也须随之终结。
也正因为如此,波德莱尔是一个浪荡子·现代诗人,他年轻时沉迷于琼浆佳肴、华服美女以及大麻鸦片之中,42岁梅毒发病,三年后进一步出现了失语症和半身不遂的症状,再过一年即病逝了。
而1900到死都是一个腼腆害羞的人,他应该只喜欢过在船上偶然遇见过的那个姑娘(且长得不是多么漂亮,但他还是一见钟情了),但也不敢表达心绪,只将情意浓缩在音乐中。他做过的最胆大的事即是夜闯女寝偷偷亲吻那个姑娘——且还没得手,但其有贼心且有贼胆这一点值得肯定????。告别时他笨拙地说着自己事先练习过的台词,但女方并没有听清楚他的话。最终他试图为了对方而下船,但他发现自己无法离开弗吉尼亚号,亦即是他的旧体诗世界,或者用我更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就是有限维线性空间。
也正是在如上意义上,我将其称之为波德莱尔的共轭存在(the conjugate of Baudelaire)。
我也联想到一个走上了两者合一的道路的、我也很喜欢的艺术家,此即是高更。他也是先过着波德莱尔一般的法式现代艺术家生活,
他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剽窃者,他丢下妻子和儿女到南方海域和年轻女子寻欢作乐,将梅毒病菌到处传播。他是一个花花公子,一个靠妓女过活的人,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一个酗酒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之后却先后抛弃了银行/证券相关的体面工作及其妻子和五个孩子,全职作画,最终来到了1900式的小天地,亦即塔希提岛,完全变成了一个土人,过着原始而纯粹的宁静时光,并死在了那里——不过拜早年浪荡生活所赐,他此时患有梅毒性心脏病、时常咳血、腿上布满流脓的疮、情绪躁狂、眼部感染、全身疼痛而靠吗啡和鸦片止痛,死因也是梅毒性心脏病发作——这种多姿多彩的丰富经历毫无疑问是一种榜样人生(
说一点缺点:正如友邻提到的,剧中的钢琴竞赛(piano duel)可以说是败笔,其就如同《泰坦尼克号》中用弗洛伊德和印象派来表现Rose的(前卫)审美一般媚俗。因为1900参与的钢琴竞赛其内涵是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文化模式,也即「以高超技术震撼观众的音乐」——剧中的听众们也正如19世纪的听众们一般,其表现不似正襟危坐的古典音乐听众,而更类似于现代流行乐的听众,尽管导演似乎刻意让他们表现得为1900的演奏技巧而瞠目结舌。
此外,电影中还有两个奇怪的地方:一个是没见过钢琴的小男孩时代的1900是怎么一上手就会弹钢琴的,另一个是为什么Tooney在找到1900之前那么久他都没饿死,这废弃的船上应该既没吃的也没喝的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