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导演:

看过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雨果》(2011)的人,一定对乔治·梅里爱的名字并不陌生。

雨果 (2011)7.72011 / 英国 美国 法国 / 剧情 儿童 奇幻 冒险 / 马丁·斯科塞斯 / 阿萨·巴特菲尔德 科洛·葛蕾丝·莫瑞兹

当《工厂大门》与《火车进站》打破了日常人们对影像的认知,作为戏剧家与魔术家的乔治·梅里爱更是对这一伟大的发明产生极大的兴趣,甚至变卖家产,想要成为一位电影导演。而电影的发展,如果说卢米埃尔兄弟是电影的创始者,那么乔治·梅里爱无疑是电影的奠基者。我们知道卢米埃尔兄弟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用摄影机真实记录着法国的日常生活,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先河,这也使得乔治·梅里爱在前期也开始了电影的探索。然而,乔治·梅里爱在创作前期的作品《牌局》中,无疑,模仿借鉴了卢米埃尔兄弟的短片《纸牌》,遭到了卢米埃尔兄弟的控诉(之后《她》短片中的“蛇舞”也有模仿抄袭之嫌)。于是,梅里爱在之后的影片当中,另辟蹊径,采用自己以往戏剧舞台与魔术的经验,开创了与“现实主义”相反的“表现主义”道路。乔治·梅里爱采取了与卢米埃尔兄弟截然相反的方式,自建了一个室内影棚,通过制作精美的舞台装置,将摄影机固定在了室内的场景舞台之中(“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运用戏剧的舞台调度而产生一定的纵深感进行拍摄。此外,梅里爱在一场拍摄意外中,摄影机突然出现故障,便发现了“停机再拍”的特技摄影手段,开启了其独有的影像风格。

牌局 (1896)6.11896 / 法国 / 短片 / 乔治·梅里爱 / 乔治·梅里爱 Gaston Méliès影像风格:

《胡迪尼剧院的消失女子》便是其早期运用“停机再拍”特技摄影的经典短片之一。片中,运用此手段,展现了魔术师是如何将女子从银幕之中消失在观众的视线。因此,获得了观众的瞬间认可。之后的《魔鬼庄园》《闹鬼城》等短片在此技术上得心应手起来。

胡迪尼剧院的消失女子 (1896)7.91896 / 法国 / 短片 / 乔治·梅里爱 / Jeanne d'Alcy Georges Méliès

《炼金术士的幻觉》无疑是乔治·梅里爱的另一伟大之作,开创了电影史上最早的染色电影之一,即第一部在胶卷上涂色的方式,让短片成为一部彩色片。此外,《一个顶四》也创造了最早已知在摄影机上进行多重曝光的特摄电影之一。在“停机再拍”“多重曝光”“胶片染色”等技术的基础上,更是创造出了首次出现多次更换场景(即戏剧上的“多幕剧”)的短片《灰姑娘》,成为了19世纪中罕见的稍微复杂的叙事体量。而正是通过对影像的探索,乔治·梅里爱创造出了五百余部的短片,不免出现让人熟知的影片,如《圣女贞德》《一个人的乐队》《橡皮头》《月球旅行记》等。

炼金术士的幻觉 (1897)8.01897 / 法国 / 恐怖 短片 奇幻 / 乔治·梅里爱

一个顶四 (1898)8.41898 / 法国 / 短片 奇幻 / 乔治·梅里爱 / 乔治·梅里爱

私影佳片:

1、《月球旅行记》

月球旅行记 (1902)9.21902 / 法国 / 喜剧 动作 科幻 短片 奇幻 冒险 / 乔治·梅里爱 / 弗朗索瓦·拉勒芒 朱勒-尤金·乐可利

最著名的短片莫过于《月球旅行记》,乔治·梅里爱运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幻想出了多位科学家如何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产生了惊险的冒险。其中,科学家所发射的弹壳风格的飞船撞击在月球的画面更是成为电影的史话,成为了电影人每每想要致敬的电影片段。影片精美的舞台装置,“多重曝光”“胶片染色”“停机再拍”的电影手段,让许多人感叹道电影的真挚与伟大。

2、《橡皮头》

橡皮头 (1901)8.51901 / 法国 / 喜剧 短片 奇幻 / 乔治·梅里爱 / 乔治·梅里爱

此片相较于《月球旅行记》,并不为大众所熟悉。但其将“多重曝光”“停机再拍”与“推镜头”的综合运用,让人营造出了一种头脑膨胀的错觉之感。其脑袋的不断膨胀最后突然爆炸所产生的效果,更是出人预料,惊险刺激。

3、《欢闹的海报》

欢闹的海报 (1906)8.11906 / 法国 / 喜剧 短片 奇幻 / 乔治·梅里爱 / 乔治·梅里爱

此片更是鲜为人知。但最让人新颖的点,就在于其分割构图所带来的叙事效果。海报的被观看者们有着不一样的性格与行为,而这种一幅幅分隔画框形成的框中框构图,成为了一种“偷窥”之感。而在后半程,海报的被观看者成为了行人的观看者,颇有一种元电影的自反性之感。值得一提的是,在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之中,更是有着“窥视”与“反窥视”所带来的元电影隐喻。

资料推荐:

[1]【【中文字幕】【乔治 · 梅里爱】征服极地 À la conquête du pôle (1912)】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C4y1p7eh?p=3&vd_source=78138831419915af7d48e7cefebfa7fd

[2]张霖源.元电影的隐喻:《后窗》中的视觉意识形态[J].文艺研究,2014,(09):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