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害羞,那封信我从未寄出”。

在我们这一生中,我们会与数之不尽的人擦肩而过,或许在某一刻我们会陷入一时的荷尔蒙驱动下的所谓爱情,但我们寻寻觅觅,从未真正找寻到,何为爱。

人生之一大幸事,往往就是在青葱岁月,与他人相遇,与他人邂逅,与他人交心,产生爱的火花。

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令无数人为之动容的最大原因,因为它为我们营造了一场名为青春的梦境。在梦境之中,来来往往的是属于青春的面庞,在其中所蕴绕的是一种至真切的爱,纯洁,无一丝杂质。

影片在镜头上,或多或少都蒙上着一层白雾,在白雾的尽头往往有一抹炽热的阳光,有时是一个光点,有时是一个面,横切在画幅当中,以暗部的销声匿迹,营造一种视觉上天堂般的感觉。

这或许就是影片的镜头语言,在清丽素雅的色彩当中,用人包容于景的画面比例,勾画了一场属于爱的梦境。

从认识到实践往往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然后回忆是什么让我们去观看这么一部影片时,或许更多的是我们看到了影片中惊艳的宣传镜头以及具有独特日本审美的海报。

因此,首先,整部影片的用色,镜头,视觉感受往往都是我们在讨论这部影片伊始所绕不开的话题。

远山青黛,雪景遍布,人如点般播撒在镜头中,这一系列场景毫无疑问能够勾起我们一种闲适的心理感受,同时带有一丝丝的凉意,这种凉意并非是指恐惧,心悸,更多是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浸人心脾的凉意,而这也就构筑了观影时的最初心理感受。

到人的层面,影片镜头以一种惯有的中国山水,又或是日本审美的挥毫感,大面积呈现这个客观世界,同时将人恰到好处而又不喧宾夺主的放入镜头之中,人与景融的同时,情也逐渐孕育。

在特有的wabi sabi审美中,影片的剧情也颇值得玩味。

是什么让我对你一见钟情?又是什么让你对我依依不舍?又是什么让彼此在分别许久之后再次感受到对方的深沉的爱意?

毫无疑问,是爱。在影片中,有人是付出者,有人是收获者。有人将自己的心掏出,抛入那泛着清波的池塘,却不见一丝涟漪。有人在内向构筑的高墙中,将自己的心层层封锁,不敢稍示他人。

这一切构筑了所有的遗憾、重逢、相爱。当未亡人将自己对恋人的满腔怀念,投入到一种略显无助的索求当中。即,把饱含着自己对恋人的思念的信,寄回到他曾经的家中,期望自己的心声直抵天堂。

很多时候,我们盲目地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影片当中,好巧不巧的,这一略显无助的举动,偏偏收到了回响,好比天堂之音。

这一略显乌龙的情节反而勾出了曾经淹没在回忆当中的一个懵懂少年,对于与自己同名同姓,甚至性格相似的女生的至深爱恋。

影片看似是未亡人与藤井树的书信来往,但更多的,似乎是藤井树对于自己曾经有过的一段心动,又或许是另外一个藤井树的心动回忆的探寻。

那一段段,因为同名同姓而导致的窘迫,戏弄,冲突,都构成了那男孩眼中看到女孩时散发的光亮。他对她的爱是毋庸置疑的,而他却从未表现,当我们知道的时候,或许已显得无济于事,但依旧让荧幕前的无数人,幡然泪下。

或许一定程度上我们忽视了未亡人在整个探究的过程当中,内心所受的煎熬。

由一见钟情而起,由相互爱恋维持的感情,在遭受恋人死亡的打击之后,曾经相爱的理由,在一番又一番的书信交往中,在一段又一段的回忆当中,受到了无数次的挑战。

她的内心煎熬是无可置疑的,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只是藤井树的一个替代品?这一切相爱,是表象,还是现实?

很多时候,每个人的生命对于自己往往是最微不足道的。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当中,与这社会,与他人所构建的情感联系,如同将一个圆的表面,拆分为无数个点,每个点所延伸出的每一条线,与他人构筑起联系,在经过无数次的交流中,自己的存在,成为了与他人联系的存在。自己的存在受到了解构,成为了社会关系的依托。

这一切也更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在藤井树死之后,身边人说感受到的痛苦。在对博子境遇以及思想进行探究与思考后,更深刻地感受到,那温婉的性格下,那娇小的外表下,在茫茫雪山中发出的一声声呐喊,其中蕴含着内心的崩溃,炸裂,失意以及怀疑。

与此同时,整部影片并非单纯地对于藤井树过往情感的追寻。其中还穿插着许多包括:一位父亲对于失去孩子的悔恨以及在藤井树身上得到救赎,还有满腔深爱却在无数次阴差阳错中错过却依旧坚守的男二,甚至还牵扯到一家人与老屋的心理纠缠,以及代际之间由不理解到沟通一致和谐,由矛盾到解决的过程。

因此,在对影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它的思想内核并非是如同火山喷发那般激烈,以点的形式爆发,更多的是仿佛针灸般,在很多个点上给予情感上的共鸣,给予情感上的宣泄,让整个观影体验显得深刻而又扣人心弦。

缺失了上述任何一部分,整部影片都无法与产生如此深刻的共情,都无法承载大多数人对于感情的纯真梦想。

以美为基础,以男女之情为催化,掺杂入父子之情,母女之情,甚至单纯的仰慕之情。

这一切,构成了这一封感人至深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