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十分感谢这两位同学花时间到豆瓣给我们的影片点评,谢谢!
不过,为表尊重,作为本片的摄影指导,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针对两位同学提出的看法给一个认真的回应。
第一,关于“泰勒斯的猫”(我很喜欢这个包含了“哲学鼻祖”的网名)的看法,我想说,我们的电影是用十天拍完的,但绝对不是用十天“糊弄出来的”,大家都知道,拍电影是要花钱的,能拍多少天是根据预算决定的,而我们的预算只够拍那些天。另外,在学校内部展映时也介绍了该片拍摄于2022年情况最严重的时期,种种受限不得不做大量的妥协,我想在那个全世界人类都在放弃和妥协的时期,这点应该不难理解。当然,我们接受观众的批评,如果说这部影片最终得到的评价是“失败”,我们主创团队是真心接受的,但那是“认真的失败”,绝不是“糊弄的失败”。
第二,当然,或许有朋友会说“没钱就别拍电影啊!”,是的,话确实可以这么说,但那不是现实,事实上,大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小到电影艺术的进步,再小到我们每个人婴儿阶段迈出的人生第一步,都不是在有了“万全之策”的条件下才实现的,反而几乎全部是挑战的结果,可以说失败必然是绝大部分,而成功几乎都是偶然,从我个人的认知来说,我觉得即使“失败”不值得“赞美”,但“挑战”至少也值得“尊重”,不是吗?有谁会鄙视自己卖出人生第一步之前的哪怕任何一次“跌倒”呢?
第三,关于导演说参考了好莱坞的《1917》,而《1917》的视觉表达很平稳,可《午时三刻》相反,并以“平稳”为标准来定义《午时三刻》的糟糕,这里也需要做些说明:电影的拍摄技术本来就存在多种不同的形式,“斯坦尼康”(稳定器)和“手持”就是最常见的两种,而具体使用那种方式是根据故事的内容来决定的,对于《1917》这样的现代战争戏,由于没有大量的近身肉搏戏份,因此用“斯坦尼康”是可行的,但《午时三刻》作为一部以中国“武术”为肌理,又充斥着大量近身肉搏戏份的古装动作片用“斯坦尼康”,不仅在故事表达和风格要求上是不适合的,同时在技术上也是不现实的,哪怕世界上最顶尖的斯坦尼康手也不可能通过斯坦尼康来实现《午时三刻》中的那种剧烈的动作跟随和角度切换,这是物理的限制。当然,不少朋友觉得“晃得厉害”,抛开《午时三刻》的拍摄周期以及特殊时期的种种条件所限不说,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作为摄影师的水平有限,这个我必须承认,也会继续提高,但需要说明的是,“手持”和“晃动”是我们团队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而不是“失误”,还请理解。
第四,关于色彩的不舒服,需要说明的是,影片的调色技准要求是电影院的大荧幕,而这和院校报告厅里的led屏是截然不同的介质,因此,必然在色彩呈现上会有明显差别,而在非大银幕介质上播放往往会有很大损失,也是现实的无奈,给大家造成不适,还请多多谅解,实在抱歉!
第五,关于“工具人”,我想说的是,电影里塑造再成功的角色,也都是创作者向观众传递情感和情绪的工具,因此电影里不存在“非工具”的“人”,更何况那本来就都是“幻象“,那么正着说,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是“纯工具人”,从这个方面来看,我觉得这位同学说的,完全正确!不过,还是要稍微纠正一下,那位女性角色姓“祝”而不是“赵”,下来我们会批评后期字幕员,要他在公映版中把名字写得更清楚一些,多些提醒!
第六,关于“D呐”这位同学的看法,我想说“你说的对!”,这确实不会像正式公映版的样子,由于播放媒介和条件不同,公映版不会是校内展映时的那个分辨率和长宽比以及色彩,希望您到时候还能去电影院观看影片继续给我们提意见,多谢!而至于你说的这是“大学生的期末作业”,嗨,在人生这所大学,哪个作品不是作业?你说的,完全正确!
好了,就说这么多,很高兴能够认识大家,也很高兴收到大家对我们影片的真实评论,在此抛砖引玉,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到豆瓣来参与《午时三刻》的讨论,真心期待,见字荣幸!
爱你们!
祝大家晚安!
孟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