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愛你”這三個字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但大部分情況下,這杆秤是不精準的,人們不是高估就是低估了自己在愛情中的分量,因此,失衡也就成了愛情的常态, 而失衡終究會使站在天平兩端的人都跌向冰冷現實的地面,結果,輕則拍拍塵土握手告别好聚好散,重則兩敗俱傷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然而這一切看似責任在人,實則人們都是身不由己,畢竟在愛情中人們隻是配重,并非秤的主人。

因此,兩個人,像是大海上兩艘相距甚遠本無相逢可能的船隻,突然都被卷入了一個無中生有的巨大旋渦,除了越陷越深别無他法,而等風平浪靜之後,才發現彼此早已千瘡百孔筋疲 力竭,并遠遠脫離了各自原本的航線,再也回不去了,空留萬千遺憾随着時間的風,流浪于 茫茫的人生大海……

這是一個關于“遺憾”的愛情故事,當我們年輕時,總覺得日子很長時間很多,長到多到以為 有足夠的機會來犯錯和彌補過錯,可現實并非如此,現實那麼嚴肅,嚴肅到我們不必長到蒼 老,就會發現一切都已無法挽回,而唯一能做的隻剩回憶和遺憾。

不過,難道人生不就是建立在回憶和遺憾之上的嗎?

正是那記憶中零零碎碎的光芒組成了我們的生活,閃閃爍爍像是鑽石,而每個遺憾都是鑽石的一片切面,那不可避免的切膚之痛,正是我們發光的緣由,因此,遺憾是好的是珍貴的, 遺憾讓我們心靈豐滿和深刻,遺憾讓我們接受離别又坦然重逢,遺憾讓我們懂得愛并更加珍惜愛,因此,就讓我們擁抱遺憾吧,不然……

不然還是直奔主題吧,這文绉绉的大牛,作為一個攝影師,我實在吹不下去了。

那麼言歸正傳,從大綱來看,故事由“大學時代”和“當下”兩條時間線構成,劇情交叉并行,

循序漸進地講述了主人公們從“過去”到“如今”的情感糾葛,以及糾葛産生的前因後果。

作為攝影師,我主要從“故事如何在視覺上呈現”展開設計,如常,出發點是:光影基調,色 彩,空間感和運動方式。

一、基調

既然故事有兩條時間線,那麼我們首先就要區分兩條時間線的視覺質感。

關于回憶性質的“大學時代”,很多影視劇會選擇将其展現成懷舊的質感,給觀衆一種遙遠又 唯美的視覺感受,這沒有問題,不過,我個人在現實中的感受中是,每每追憶那時光景,一 幕幕都恍若昨日,因此,我更傾向于将“過去”表現的貼近當下現實,“過去”隻是在時間上成 為了過去,但在我們心裡,它從不曾遠離,依然很近很近。

那麼,從劇情走向的邏輯上分析,給我的大概感受是(大概是因為沒看全本),“大學時代”是從“明朗走向陰郁”的過程,主人公們在大學相聚相識,經過一番熱烈的愛後,最終懷着滿 心的疑問和幽怨匆匆離别,而“當下”是從“陰郁走向明朗”的過程,主人公們如今重逢,漸漸揭開過去種種疑問的謎底并最終釋然,因此,結合兩個相反的過程,我認為可以在基調氛圍 上,把全片設計成一種“對稱互補”的結構。

即:

“大學時代”以陽光燦爛開始(高調大反差),以陰雨霏霏結束(低調小反差),而當下則正好相反,以陰雨霏霏開始(低調大反差),以陽光燦爛結束(高調小反差)。

在影調上,大學時代,使用“高調大反差”開始的原因是,在保持了明朗基調的基礎上,保留 充分的陰影,這是對那時不成熟和不穩定的情感的暗示和伏筆。而以“低調小反差”結束,是 對當時境況下人物壓抑的心理和充滿不确定的未來的暗示和伏筆。

“當下”使用“低調大反差”的原因是,那些壓抑和不确定,雖然經過多年的沉澱和積累,但并

沒有被淡化或消失,反而變得更加沉重和銳利。而以“高調小反差”結束,是因為,多年後由 于幾個事件将大家再次聯系在了一起,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人公們達成了諒解,同 時對過往的糾結和疑問也找到了答案,因此,雖然往事依舊,但身體和心靈已經開始明朗和 通透起來。

另外,故事在進行到中段時,兩條時間線的視覺基調和氛圍發生了重疊和轉換,同時也是人 物情感走向的重疊和轉換點,即:一個晴轉陰,一個陰轉晴,恰好交叉與陰晴不定的那一點, 這樣也就把“過去”和“當下”的人物從形式上放在了一起,但不論過去的自己還是當下的自己, 他們都面對着需要做出抉擇的困境,他們是會響應發自内心的呼喊自由生活呢,還是會繼續 如飄零的落葉被動地任命運之風随意擺布?

總之,這樣的“對稱結構”可以在故事氛圍上,讓“過去”和“現在”形成鮮明的對比,進而使得兩條時間線在劇情上相互增強,同時又在形式上充滿象征意味,也使故事在結局時在形式上 形成了閉環,創造了一種類似“輪回”的感受,但是一種升華後的輪回。

二、色彩,空間感和運動方式

故事的主要結構是由三對情侶的互動組成的,而這三對情侶也正是本片的主人公,他們分别 是,王毅和杜小桔,彭楓和郎婷,梁安慶和張純藍,他們在大學相識相愛,經曆各自苦惱和 磨難,直到如今擁有了各不相同的人生。

那麼,在全片基調确定的基礎上,三組人物,三種情感糾葛,三種結局,我覺得正好可以使 用三種不同的色彩進行标識和區别,同時還可以創立三種不同的空間質感和運動方式。

關于色彩,每組人物的服飾或環境陳設都應盡量在不突兀的情況下,凸顯相應人物對應的主題色。首選“紅、黃、藍”三原色,這樣不論是在單幅畫面還是在整體視覺節奏上,都比較容易制造視覺和諧。而其他次要人物的各項設計,均在主人公們的設計基礎上進行,或受其支配,或受其影響,在此不做贅述。當然,也可以選擇相近色的配色,梯度區分,亦不多贅述。

首先,王毅和杜小桔:

不論是人物性格還是情感走向,這二位都更具有普遍性,雖然個别情節點的表現十分強烈出格,但從整體上看,算是生活中常見的類型,因此在色彩上适合以生動活潑的“橙黃色”為基調和線索。在空間感和運動上以“輕輕松松”和“平穩流暢”為準,也即多使用常規廣角鏡頭和支持性移動攝影為主(鏡頭建議:24mm、27mm、32mm、35mm 等,移動設備:軌道、搖臂、斯坦尼康、移動車等),這樣便在視覺上給觀衆制造了一種“平易近人”的親密感和實感, 而在個别情節點上也可以突破這種設置,以适應人物情感的突變,同時也是對視覺節奏的适當調整。

其次,彭楓和郎婷:

這二位的情感之路充滿波折和鬥争的味道,因此在色彩上比較适合飽滿刺激的“酒紅色”。在空間感和運動上,以“距離感”和“不安”為準,也即多使用超廣角鏡頭和非支持性行移動攝影為主(鏡頭建議:12mm、16mm、18mm、21mm 等,移動設備:手持和肩扛等),這樣便能最大化地突顯二人關系的不穩定性,也和王毅跟杜小桔的情感之路進行了區别,同上,在 個别情節點也可以突破預設,以适應人物情感的變化和對節奏進行适當的調節。

再次,梁安慶和張純藍:

這二位都是比較安靜保守的人,同時由于二人的經濟背景,生活氛圍相對緊張,因此在色彩上适合憂郁甯靜的“湖藍色”,而在空間感和運動上,則以常規焦段的鏡頭和固定攝影為主(鏡頭建議:40mm、50mm、65mm、75mm 等,移動設備:固定機位),這樣便可以充分的體現這段情感的穩定和親密,而這段感情也是在“當下”唯一修成正果的一段,那麼,從如今狀态來看,這種局促的鏡頭設計和固定氛圍,也恰恰是對其情感關系停滞不前、毫無生氣的一種反諷。同上,在個别情節點可以根據人物情感的變化,突破預設以對節奏進行适當調節。

綜上,如此這般,我們不隻在直觀視覺上貼合并輔助了人物性格的建立和劇情的發展,也在形式上極大地豐富了視覺元素,同時還優化了故事的内在節奏和提升了影片觀賞的趣味性。

由于内在性格在人成年之後基本固定,不會有太大變化,因此,我覺得這個關于光影色彩、空間感和運動的設定,可以從“大學時代”延續到“當下”,雖然在人物關系走向上有很大不同, 但這樣的設置也恰恰暗示了不論他們如今的關系如何,過去的情感依然是他們各自之間的紐帶,這也再次從形式上延續并輔助和增強了人物情感的發展變化。

好了,紙上談兵到此為止,“白日夢”是最簡單的事,落地于現實設計就是設計,在具體的操 作過程中,由于預算、時間、以及意外事件的影響,理想必定有所折扣,對此,相信大家都

有具體經驗可以讓自己做好充分準備了,不過,有個基本方案是好的,如常,此攝影闡述并 非什麼指導方針,而是希望能夠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若能在項目前期對各部門同仁的思 路開闊和整理上有些許幫助,便以達到我的目的,而若能在之後拍攝過程中依然發揮其輔助 效用,那便是我的莫大榮幸了。

當然,不論其他,作為攝影師,寫“闡述”的最根本好處是幫助自己,使自己在往後繁忙的日 常工作中保持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使自己不在複雜的現實問題面前迷失方向,而有此做底 也叫人更有安全感。

那麼最後,結合“攝影藝術”和“愛情”來看,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不論你有無預案, 結局必定是“謎”,可謂幸也不幸,而這也正是它們的魅力所在,不過可以确定的是,隻要我們投入足夠且真切的熱愛,就總會有一個美妙的謎底。

此緻,敬禮!

祝大家,節日快樂,工作愉快,萬事順心!

最後再強調一下攝影組紀律,拍攝期間,禁酒!

禁煙就算了吧,曾經年少無知,如今我也接受了現實。

2020.06.01

于北京瘋野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