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队》是一部献给所有理想主义者的好电影。它是一部刑侦悬疑片,但悬疑却并非来自刑侦,而是来自每一个理想主义心灵中的永恒挣扎和拷问:驱动我的是偏狭自私的“我执”,还是普度众生的“正义”?我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放弃,还是不放弃?
三大队的五个人当初犯了大错,在追籍入室盗窃强奸杀人犯时,抓捕了王大勇,王二勇潜逃。在师傅因抓捕去世在内的多重因素影响下,五个原本的英雄因为“上手段”导致王大勇死亡,五人从英雄变成了囚徒,队长程兵坐了七年牢。
从牢里出来后,三大队的五个人,能放弃一切生活去追捕逃犯,其实同时有两个内驱力在起作用。一个内驱力是抓住罪犯以慰藉受害者,保护更多人,伸张正义;另一个内驱力,则是为自己的过错赎罪,重新找回身为刑警的光荣。
在一系列见义勇为的过程中,第二个内驱力得到了满足。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虽然在面对穷凶极恶的杀人犯时犯了错,但内心仍然是正直、善良、勇敢的警察。于是真正的矛盾反而浮出了水面——这一切的努力,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一种“我执”吗?
这才是理想主义类型电影的真正主题。
王二勇心思慎密、善于反侦察,他没有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三大队好不容易找到了王二勇的线索,却发现他已经逃亡到了别的城市。三大队一边追捕王二勇,一遍见义勇为做了各种好事,制服流氓,抓捕人贩子,解救人质……可是随着家庭、亲情、爱情的问题发酵,三名战友依次离队了。他们离队时,满怀歉意与内疚,就像犯了大罪一样,羞愧之情更甚于当年站在审判席上。可是他们真的有错吗?
如果说抓捕王二勇是为了证明自己,他们一次次见义勇为已经证明自己。如果说抓捕王二勇是为了帮助他人和伸张正义——那现在抛弃自己的亲人、爱人,让他们为自己的执着而煎熬、受苦,这样做对得起亲人吗?让亲人为自己的理想无限付出,是正义吗?
这就是我开头说的,贯穿所有理想主义者一生的灵魂拷问。
三大队里信佛的蔡彬,犹豫最久、最晚加入队伍;可他却是陪着程兵走到最后的那一个。他对这段旅程的内在危机看得最透彻,所以也坚持得最久。当两人发现,王二勇又一次在他们发现之前转移走了,坐在池塘边商量起了下一步。
蔡彬拿出了自己的检查报告,原来他的胃病,已经发展成了胃癌。好强的蔡彬向程兵发起了挑战,两个人衣服都不脱就跳入池水,比起了游泳。而浸透了全身的冰冷塘水,恰如残酷的现实一般,吸尽了全身的力量。游到一半就体力不支的蔡彬,显然也没办法陪着程兵熬到对岸。
蔡彬对着远去的程兵大声喊道,你有没有想过王二勇一直运气那么好,是不是上天要给他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你能不能也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程兵虽然只挥了挥手,默不作答,但这句话在他心里扎了根。尽管一个人再坚持追踪了几年,他靠着底层的打工苟延残喘着,已经是满头白发、形容枯槁。他的坚持究竟是一种孤注一掷、痴迷不悟的“我执”;还是“伸张正义”呢?
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越来越深的力不从心,凭他一人找到王二勇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伸张正义”四个字已经不再具备现实的可能性了。程兵也坚持不下去了。
程兵回到家乡,劝说自己放弃。他的师娘、战友也在劝说他放弃。而他多年难见一面的女儿,也放下了童年失去父爱的幽怨,用期待的眼神想要程兵留下来。女儿加了他的微信,给程兵发来了十几年前的那一张的全家福,微信的名字赫然是“小雨”,也就是十几年前追捕凶犯那个晚上,在电台里为自己三天不见的警察父亲,点下“少年壮志不言愁”的那个小雨。
电影演到这里还没有结束,逃犯王二勇虽然像幽灵一样,一次都没有出场过,但似乎三大队里所有的人都走到了理想的终点。王二勇没有出场过,这就对了,因为三大队追寻的并不是拉磨蠢驴面前的那根胡萝卜,而是对得起自己良知的那份“安心”和“不后悔”。
此刻,对于从来没有被剧透过的观众而言,最大的悬疑在于电影的结局是什么。什么样的结局才能配得上电影的理想主义气质呢?
如果是周星驰电影,会用荒诞的转折,配上一个童话式的结局,去掩盖现实世界的极端残酷。
如果是《雄狮少年》,则尽管赢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却无法改变任何事情,但又好像改变了什么。
如果是《钢的琴》,则是最终被铸造成型的钢琴,在女儿指下弹出了动听的音符,但气氛压抑,与其说是新生者的欢庆,不如说是逝去者的挽歌。
最戏剧化的结局也许是姜文的《寻枪》那样,被失枪所有的子弹打穿身体,主角的生命随着鲜血流逝、却在哈哈大笑,他所有的自责都在奋不顾身中得到了救赎。
而《三队长》的结局,居然是最 “俗套”的。程兵在放弃前的一刻终于发现了盲点,从曾经的线索中找到了真凶,再次抛下一切奔赴贵州。这一次他发现的就是真凶王二勇,而他以送水工的身份故意寻衅和王二勇斗殴,让王二勇在警局验血时匹配出了真实身份,最终被缉拿归案。
这本该是一部优秀的悬疑电影,最差劲的一种结局设计;可这偏偏是电影背后故事的真实结局!现实世界里出狱的程兵独自追寻王二勇多年,终于找到了王二勇,和这个关押了自己精神十多年的牢笼,酣畅淋漓地打了一场架,最终让王二勇被捕。
程兵不计功名,离开派出所之前只留下一句话:“921答案嫌疑人, 归案!”
如果是电影的桥段,这就是最差劲的设计;可真相却来源于事实,这反而是大快人心的奇迹!是最有想象力的文艺作品,都不敢下笔的奇迹!
那么为什么,程兵直到最后下决心放弃的时刻,仍然因为一丝渺茫的蛛丝马迹,就再次抛下家人去探案呢?这个道理,同是刘欢演唱,呼应《少年壮志不言愁》的片尾曲《人间道》里讲得很清楚:
兄弟我心头有件事,不见孟婆不得过:好人都未必有好报,那坏人凭啥享安乐?
真相就是,电影里程兵十几年的执着,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成全自己,而是为了:
我要出了门的人再晚也归家
我要天上落的雨又回到天上
我要吃这一口饭守这一野荒
我要这人间所有道都在青天下
这不是小乘佛法里的“破除我执”,而是大乘佛法里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无论结局是成是败,坚持到底,才是理想主义者的涅槃与归宿。这也是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小到一名人民警察,大到一位革命者,共同捍卫了我们文明几度不绝如缕的传承。
文章最后,我想再说回《三大队》这部电影的创作逻辑。它虽然本于事实,但不是像《解救吾先生》一类围绕真实事件展开,强调写实感;而是遵循理想主义主题的逻辑,强调情感与抉择。
创作者最具创意的生花妙笔,恰恰是对事实的改变。现实中追凶的是程兵一人,而电影却把他的故事拆分到了另外四个人身上。做保安、开出租、管网吧其实都是程兵有过的经历。
为什么要把一个角色拆成五个角色呢?
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另外四个战友因为理想的缥缈,和现实的羁绊,而选择放弃。这四个战友每一个人的放弃都是那么合理,让观众充分共情,观众才能意识到这其实都是程兵本人可以有的、无可指摘的选择。
可现实世界里,合五人为一的程兵,也最终没有一次选择过放弃,才成就了这个奇迹。导演编剧充分认识了这一点,用精妙的艺术表达手法,也将它传递给了观众。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从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