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诡西行》的第一案《降魔变》,改编自《地狱变》,故事原型最早来源于我国的《酉阳杂俎》。
而《降魔变》中秦孝白的原型是画圣吴道子。
《地狱变》是这样讲的:
吴道子晚年时,寺院请他作画《地狱变》,但吴道子灵感枯竭迟迟没有动笔,寺院见状便请皇甫轸来代替他。
然而,吴道子不想风头被抢,便雇凶将其杀害,随后拖到期限的最后一天动笔,后来《地狱变》完成后名动长安。
因《地狱变》的主旨是劝人向善以免堕入无间地狱,禅师对吴说:“吴先生,我知道,内心没有下过地狱的人,是不会画出这样的杰作的,对吗?”
在《唐诡西行》中,京城第一画师秦孝白,已经快要完成《降魔变》,就差最后的「点睛」步骤即可收尾。
然而,他就是因为一直进入不了疯魔的状态,无法理解堕入魔道是怎样的感觉,所以迟迟不肯为画中的魔鬼点睛。
直到他亲眼目睹师弟陷入魔道,他自己也感同身受后,才获得了“点睛之笔”的灵感。
剧中的《降魔变》与原作《地狱变》的区别在于,《降魔变》的画师是「被动」看见师弟堕入魔道才获得的灵感。
而《地狱变》的吴道子是为了获得灵感,「主动」杀人。
也就是说,前者的改编比后者更有人情味一些。
剧中《降魔变》对《地狱变》原作故事的改编还算成功。
当然,仅仅是对画作的这一部分还算成功。但对叛乱的那部分戏份我仍然觉得有些拖沓,动作戏也有些乏善可陈。
我认为秦孝白对于绘画中「点睛之笔」的那段陈述,才是本案中的点睛之笔,应该想办法把它留在最后压轴。
既然《降魔变》的剧情是围绕这幅壁画展开的,那么把秦孝白的这段话作为压轴,接着让他自毁双目,带着师弟的尸体离开,结局一气呵成——应该可以让整个故事的调性更统一,主旨更凝练。
至于叛乱的大boss,他出场只有几分钟,很像是为了悬念而悬念,为了反转而反转,这段戏份把前面那个“点睛之笔”的力道给稀释了。
我始终认为,叛乱和打斗的戏份,与那段话留下的意蕴相比,相差太多。
如果把两段戏的先后顺序稍微调一下,或许会比较好:公主和太子刚进到寺庙里,叛军和大boss就立刻跳出来,等平定叛乱后,再给壁画揭幕,接着公主质问为何不给佛陀点睛,秦孝白再给出回答……
毕竟这个时候,与本案相关的所有人物都出场了,他们人性中的贪嗔痴怨憎也都悉数暴露出来……此时让秦孝白和他的那幅画来给本案做个总结,再合适不过了。
这样一来,观众也可以更好的回味秦孝白那句“佛眼中无魔,无须点睛”,以及裴喜君那句“不点睛,才是点睛之笔”的意味了。
人心中有邪魔,所以人有「资格」为邪魔点睛。因为看见那双眼睛,便是看见自己。
人若没达到佛陀的境界,自然没有「资格」为佛陀点睛。人若达到了佛陀的境界,又何必多此一举,为佛点睛?
佛陀在乎吗?
…
如果是按这个顺序,或许本案留给我们的后劲会更大一些——至少在我这里,秦孝白的戏份比杀大boss好看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