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星半,街机版《玩具总动员》,非常值得一看,尤其是游戏迷和动画电影粉丝。

就像标题说的那样,《无敌破坏王》是一部披着迪士尼动画的皮,但拥有皮克斯灵魂的动画佳作。倒不是因为我是皮克斯粉丝(迪士尼黑子),而强行把一部由迪士尼动画本部制作的电影贴上皮克斯的标签。

而是因为《无敌破坏王》的制作周期内,皮克斯创始人约翰拉塞特就已经成为了迪士尼动画总监,且担任了本片的制片人。因此本片从骨子上就有皮克斯的DNA。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无敌破坏王》脱离了老迪士尼那套童话改编歌舞剧的传统模板,而选择沿用《玩具总动员》的设定,以游戏角色作为主角,并以此讲述一个环环相扣而又精彩绝伦的冒险故事。

讨论《无敌破坏王》故事之前,先简要聊一下本片与《玩具总动员》系列的区别以及本片对于游戏的描写,这也许是本片少有的几点问题,也是我认为与《玩具》系列仍存在一定差距的原因。

区别1:两者虽然设定相似,都是以玩具/游戏角色为第一视角,但《无敌破坏王》对游戏世界以及游戏角色的描写尚不及《玩具》系列对玩具描写的细致,以至于大部分登场过的游戏角色都缺乏个性与描写,不是彩蛋就是背景板。

街机内部为什么有个中转站,为什么一些主机上的角色也会出现,为什么反派会成为BUG而且拥有修改程序的能力。这些设定都是需要介绍一下的,可惜在两部《无敌破坏王》中这些都没有细讲,这也导致本片的游戏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可信,沉浸感也没那么强。

区别2:两者所表达的主旨深度不在一个层次,这也和前者对游戏的描写不够深入有关,虽然《无敌破坏王》对其主旨的表达也非常到位。

《无敌破坏王》聚焦于角色本身,以拉尔夫与云妮洛普的成长为故事线索,对于游戏载体本身着墨较少,以至于把舞台从游戏世界搬到玩具世界/电影世界,故事仍旧说的通。

《玩具总动员》不仅聚焦于玩具本身的人生价值,其贯穿三部的核心论题都是玩具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讲述的是玩具这种物质载体的故事。因此《玩具》系列的故事是独特的,它无法被直接套用到电影,游戏等其他载体上,同时与观众产生的共鸣也会更强。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无敌破坏王》与《玩具总动员》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的原因。

回到影片本身,虽然电影存在以上的这些问题,但其依旧是一部极其出色的电影,抛开画面配乐彩蛋这些显而易见的优点外,影片对故事本身的打磨以及对主旨的表达,其优秀程度甚至不亚于皮克斯自己制作的不少影片。

本片故事框架并不新鲜,就是男女主相遇,一路上成长,最后拯救游戏世界的经典模板。但故事本身确实打磨的非常出色,集中体现在:

1、本片的所有线索与伏笔都一一回收,最明显的就是虫子会变成吃下东西的模样,最后反派就变成了虫子

2、虽然部分关键的设定没有介绍缘由,但影片充分利用了现有设定,使得影片逻辑通畅自然,并且诞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奇时刻,比如修屋工是真的什么都能修,包括坏掉的车,坏掉的终点线;比如云妮洛普的BUG变成了瞬移能力,最后拯救了世界;比如刚上几天的新游戏,角色都用的野村式高精度人物模型,甜蜜赛车这种较新的游戏,程序用的都是通用引擎的可视化编码等等。

影片的主旨聚焦于几个角色的成长,拉尔夫开始接受自己作为反派的工作,只为了当一次真正的英雄;云妮洛普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与拉尔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射击游戏女配跳出了自己的ptsd,收货了爱情;修屋工也意识到了拉尔夫对游戏的重要性,开始接纳这位曾经的反派。

以上这几位角色的成长都有较为细致的描写,转变的过程符合逻辑且自然流畅。且拉尔夫作为主角,其成长过程诞生了影片三大情绪高点:

一是拉尔夫为了保护云妮洛普,不得不砸坏糖果车,云妮洛普无奈痛哭;

二是拉尔夫拿回金币,“如愿”获得了公寓,本以为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却发现人去楼空。紧接着引出了电影的关键情节转折

三是拉尔夫接受了自己,抱着必死的决心跳进可乐岩浆,拉尔夫的人物弧光在此刻完整了。

最后总结一下,《无敌破坏王》的剧本是精致的,精致地不像迪士尼电影那样充满套路,也没有为了低龄观众而放弃故事本身的逻辑与人物塑造。

它就像所有优秀的皮克斯电影一样,不只是试图短暂地逗乐观众,而是将真正丰富有趣的冒险故事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