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伊朗电影,没想到是久闻大名的阿巴斯的成名之作——《特写》。有可能是伊朗乃至世界影史中最独树一帜的伟大电影之一,也是本次艺联影展中质量最高的之一。
...单纯从性价比来说,这一趟不太值。不仅路程太远而且票价太贵,看的还是时长仅有89分钟的一个作品。本片充斥着喋喋不休的平淡对话,大多数部分都没有什么情绪的爆发,还能看到法国新浪潮中一样的海明威式无意义空镜头。
...据说阿巴斯原本是插叙故事的,即作为“骗子”的男主萨布齐安的出场是在开头。但是由于后面放映时出现错误,所以导演重新剪辑了本片,使之具有了悬疑片的质感。
...萨布齐安和受骗者一家就是否达成谅解以减刑展开双方称述,没有辩护律师。这并非是一个“罗生门”的故事,两边都很坦诚,只是一开始一家人不确定主角是否也是如此。庭审戏中穿插着回忆。
...
...
...
...
...
...
...
...
...达成原谅后。萨布齐安不久出狱,马克马尔克夫前往迎接。阿巴斯配合暗中拍摄。
...
...
...以下是对本片的详细分析:
一句话概括本片可能是:一个假扮成导演的人引导着一家配合演戏,并最终暴露被捕,而导演阿巴斯则把这场戏搬上了大银幕。正是通过阿巴斯,萨布齐安的这出好戏才展示在世人面前,不然他只能面临“导演”才华无人赏识的境地。这里的“导演”,意指是生活的导演。想看懂,必须拆解电影的结构。
本片的结构是极为特殊的,甚至分类也是混乱的——阿巴斯导演的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这样的戏中戏会这样混乱?单纯只是模糊了纪录片与电影的界限吗?如何理解片中人物以及剧组的关系?
在我看来,“导演”这个含义就至少有三层。男主角萨布齐安自导自演了一出好戏,而且兼任了阿巴斯剧组中的两个主要角色,又和一般的自导自演不同。
首先,是中产之家视角看到的“戏”,他们的地位处于最下层,最“蒙在鼓里”。一个自称为大导演马克马尔巴夫的人带着他们演戏,信任和疑惑不断冲突,最终揭开舞台的幕布——你被骗了!
其次,从主导了这一切的萨布齐安视角来看,他沉浸在其中;在他自导自演的“马克马尔巴夫”戏中,“导演”既是一个社会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他对艺术追求的象征。为什么他偏偏会喜欢导演这个行当?如之后庭审中所说,他喜欢电影,喜欢当导演,是因为导演能够“化假为真”,揭露出社会中的不公和苦难。他完全知道导演的那些技巧,用布景,镜头,调度,完成“以假乱真”的一出好戏。他甚至还知道导演的PUA技巧——“恶意是艺术的面纱”——故意让受骗的一家人去很远的地方看电影。(但毕竟萨布齐安对一家人事实上并没有有任何恶意,而王家卫,就不好说了)
由此可见,萨布齐安的自觉性和自发性是相统一的。我们不妨和一些类型片对比一下:
1.《迷离劫》中导演邀请张曼玉出演“电影”,并且把邀请她参演的过程拍成了电影,而张曼玉是知道导演在拍一个“戏中戏”的。当然可能会有一些真实反应,哪个演员在演戏的时候都无法避免。
2. 类型片的“假扮名人”或“替身”情节,主角沉浸在假身份中无法自拔、迷失自我;喜剧类型可能还要安排一个大牌明星或者名人最后现身出镜,打破“第四堵墙”。但显然大家都是导演安排的一环,只是完成表演任务而已。
3. 综艺节目乃至于“人生五十年”这种记录人生的电影,演员们的确是真实反应,但是又没有“导演”的自觉,而只有“演员”的自觉。仍然不能称作导演组的一员。
第三,那么萨布齐安呢?他假扮的人是极为特殊的——一个导演。恐怕我们翻遍影史都只能找到这样一个伟大的演员,他想扮演的人是一部电影的导演,是每一个被生活的重担压过的人都会想扮演的一个角色,不过我们所幻想的是“人生的导演”。感到自己在幻觉中掌握了自己的人生,可以做着各种不同的事情。或者我们中也有人想过做一个有良心的骗子,在别人面前伪装成一个不是我们自己的人。而对于萨布齐安,他的感情一时战胜了理智,竟然开始真的付诸实践引导“演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和他合作,显然他是这出“骗局”的主演兼导演。
从再上面一级来看,阿巴斯是本片的创作者,但他不得不和萨布齐安一起创作。萨布齐安既是他剧组中的演员也是导演兼编剧,阿巴斯必须顺着萨布齐安的思路理清电影情节,自己再适当剪辑变换场景次序。阿巴斯同样通过这样的创作模式表达出了他的观点,而这些正是作为最上层、也就是第四层的观众要解读的。
总结这四层关系:萨布齐安不只是真的组织了一个中产之家的小剧组,带着他们演戏;同时也是导演了一出他假扮的戏份,展示了自己是如何展示导演和演戏风采的。后一个过程是他和阿巴斯共同完成的,他们的关系也非上下级,而是阿巴斯因势利导让萨布齐安表现出自己的风采——部分场景是找了当事人复原的,最后一幕甚至是阿巴斯偷偷拍的。所以本片有两个导演,一个是以身入局的萨布齐安,一个是阿巴斯。他让萨布齐安自由地发挥他的演和导的才华。
所以,当我们弄清了“导”和“演”的关系,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本片这么杰出。阿巴斯打破的其一是面向观众的“第四堵墙”,让观众看到真实人物萨布齐安的心:片头“真实事件改编”让大家从一开始就知道一切都是有真实可依的,看完了解一下本片实拍和还原结合的拍摄背景,又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视角之下竟然还嵌套了如此之多的视角层次,赞叹导演功力之深。
其二,同时打破的还有萨布齐安自己心中的墙。阿巴斯不仅为我们打破了墙,他也用两个设计为萨布齐安打破了墙。
到了庭审结尾,导演才引导着他说出:我想扮演我自己——而你不正是在扮演着你自己吗?这句反问是本片的核心。出狱后阿巴斯最终掀开幕布——真的“马克马尔巴夫”来见,大家都等着看两位“演员”的反应。
所以有一个人同样是电影的“观众”,甚至是最特殊的“观众”——萨布齐安本人。再次贴上导演和萨布齐安最后的对话:
...
如果没有专业导演阿巴斯的参与,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人关心你的真心,庭审时没有感兴趣的人出席,他们会质疑你猜忌你。阿巴斯的介入改变了一切,他让萨布齐安的梦想展示在世人面前,最后不忘记提醒他一句:你在你自己拍的电影里,一直是一名借助了伪装的玛尔玛卡克夫身份,模仿你心中那个有“导演”梦的萨布齐安的演员;在我这部电影里,你已经成为生活的导演了,不用假装了,你就是你自己了!
他终于成为了一名生活的导演,不仅是演给内心那个总想追求艺术梦的自己看,而是让自己的生活自然流露地演给世人看。让我化用萨布齐安的一句影史名言吧!——“假装导演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表演”
——那么“假”导演的追梦本身也就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了!
他原本只是一个看着自己伪装导演、导演梦碎的可怜虫,最后他发现,自己不仅是电影的导演、演员,也成为了电影的观众!他享受着导演的过程,也享受着大家看他如何导演,挥洒才华的过程。他的“第四堵墙”由此打破。我就是我自己,我为什么总要成为那个主观能动力爆炸的我,我就不能享受一下把人生当成一部电影的乐趣呢?他对自己的认知,终于超越了一个总想伪装、幻想的“骗子”,回到了那个只是单纯想要享受电影乐趣的人——从始至终我都是我自己,我观看我自己的人生即可;即使无法成为导演,那也无关紧要了。
本片最后一幕:出狱后,萨布齐安抱着马克马尔巴夫哭。想象一下,在电影院的最后一幕中,其实并不知情的萨布齐安突然望向背后,发现导演的镜头凝视着他,镜头之后是全世界的影迷用同情的表情看着他;然后他再看向自己假扮的马克马尔巴夫,这可是他最想成为的人呐!自己扮演过体验过的人呐!我在自己导演的电影里没能成为你,无情地被世人拆穿,也许我永远无法成为电影工业中一名真正的导演,但是我的导演之梦也算圆满了!现在我只想做回那个纯粹的影迷,那个以大导演马克马尔巴夫为偶像的影迷。马克马尔巴夫没有说的一句话是:以前是你看马克马尔巴夫的电影,现在轮到我马克马尔巴夫看你的电影了!
他用尽了自己的热爱去演,演得怎么样呢?那个真正的萨布齐安,受迫于穷苦的生活的萨布齐安,深感社会不公的萨布齐安,热爱艺术的萨布齐安,想要用一部电影揭露这一切、同时也是展示自己苦难人生的萨布齐安,是人类影史上最优秀的一位演员兼导演。在观众心中,他的表演不在于演技的高超,或者演出一个如假包换的无人识破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人生已经使他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他的真诚、热爱,让他把假的演成了真的,他自导自演的这部伟大电影成功为他最喜爱的电影艺术正名——电影不只是小资附庸风雅的时尚产品(想想中产之家对于“导演”的态度),也是服务于广大劳苦人民的大众精神消费品!
我想,正是因为如此,萨布齐安在见到真正的马克马尔巴夫时才会如此动容。即使是见到被骗的一家人后,先是被他们无视,然后马克马尔巴夫敲门后也别人只是先和马克马尔巴夫打招呼,他也能够在脸上流露出若有若无的微笑。
片尾,在马克马尔巴夫身边,萨布齐安的一抹笑意可以是他的苦涩,也可以解读为是他最大的满足。
IMDB上的资料显示,萨布齐安后来被抑郁症困扰,他感到与周遭格格不入,最终50余岁的年纪死于哮喘引发的心脏病发作,倒在伊朗的地铁上。
这部电影的续集,就是他的那个电影人生的结局。
这也许是影史上最伟大的负能量电影,电影的本质不再是“伪装的真”,而是“真诚的伪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