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 rétrospective néoréalisme : 20 indispensables ! Séance présentée par Jean A. Gili. 以下内容部分来自Jean A. Gili的讲解。)

除了拍摄时间明确早于公认的新现实主义开端年份(1944-1945年)之外,这部电影从拍摄手法、关注人群等方面也都和后来被认定为新现实主义的作品差别明显。德西卡的拍法还是很服务剧情的,他制造了很多戏剧效果,不像新现实主义电影那样平实而冷峻。片中小男孩在火车上的那段精彩的幻想镜头甚至具有表现主义色彩,而他在海边奔跑的镜头很难不让人想起《四百击》里的安托万……片子的主人公们来自一个条件优越的上层中产家庭,也和后来新现实主义的关注群体有差距。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这部片的剧情可能更像是一个道德说教,告诫观众出轨会破坏家庭、伤害孩子……

但回到42、43年的意大利,这部电影所涉及的主题是非常勇敢的。它直接讲述了婚外恋,不仅并没有将其描绘为肮脏不堪,甚至还控诉了那些自诩为卫道士而不停在闲言碎语的邻人们:最后使得父亲无法把小男孩继续留在家中、只得送到教会的收容所的,正是这些可怕的流言。这部片子直白地展现了一个不幸的家庭、一个不幸的童年,这在当时的法西斯制度下难以想象,而这个家庭中的父亲最后甚至自杀了——法西斯这么美好的制度下竟然有人自杀!所有这些都使得本片在拍摄完成后的1943年春天并没有立即上映,而是等到1944年罗马解放之后才上映。正是这种更真实地表现社会现实的尝试,让本片成为了新现实主义的前驱作品之一。

德西卡本人是戏剧演员出身,进入电影行业后,他在30年代的白色电话时期就已经大获成功。后来他不满足于在这些单调的电影中扮演英俊的喜剧人物角色,开始自己担任导演,拍摄电影。他后来的导演生涯也成果丰硕,在各个时期、各种风格上都有所成就,深刻影响了后来意大利整一代的电影人(斯科拉在《我们如此相爱》中对德西卡的致敬给人印象深刻)。而他在40年代初开始转向新现实主义,是与编剧切萨雷·扎瓦蒂尼分不开的。如果说德西卡是个在演员和导演位子上都如鱼得水、各种时期拍摄各种风格的电影都能大放异彩的多面手,那么作为新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编剧,扎瓦蒂尼则是一个有鲜明的政治理想、明确的电影理论的热情写手。他的真诚与勤奋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本片是他与德西卡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在这之后,他们的合作产出了《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这样的伟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