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我们要聊的是《罪人》,一个由瑞恩·库格勒执导、迈克尔·B·乔丹主演的奇幻电影。它像个万花筒,从各个角度折射出不同的色彩——有人说它是黑人吸血鬼电影,有人说它是音乐民俗片,还有人认为它是历史隐喻的载体。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部难以用常规类型框定的作品。
穿越时空的布鲁斯
电影设定在1932年的美国南方,讲述了双胞胎兄弟(由乔丹一人分饰)回到家乡试图摆脱过往,却意外遭遇了更为恐怖的邪恶势力的故事。表面上看,这是个恐怖片的套路,但本片远不止于此。
最令人惊艳的,是那段穿越时空的音乐长镜头。
在一个小木屋里,随着主角的演唱,画面逐渐从2.76:1的宽幅转为1.43:1的全景IMAX画幅。电吉他与传统布鲁斯交织,不同种族、不同时代的人们共同沉浸在音乐中,这一幕堪称年度最佳场景之一。
正如有影评所说:"音乐一响我就想打十星,一讲故事我就想气的走出电影院"——这句话虽有夸张,但确实道出了本片的两面性。
隐藏的文化寓言
《罪人》不只是一部关于吸血鬼的恐怖片,它更是对美国种族历史的隐喻。
吸血鬼作为白人种族主义的象征,吸取黑人的血液,掠夺他们的文化和音乐。而被同化的黑人则沦为帮凶,在这个系统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
电影中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在所有被掠夺的东西中,音乐成为了黑人角色最后的坚守。那句"绝不放下吉他",不正是文化自信与抵抗的最好诠释吗?
融合与碰撞
库格勒的野心不仅体现在主题上,更体现在形式上。他将黑帮片、歌舞片、吸血鬼恐怖片元素大胆混搭,同时穿插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符号——从爱尔兰民谣到非洲鼓点,甚至还有中国戏曲元素。
这种大融合让一些观众感到困惑,尤其是对于不熟悉美国南方口音的中国观众来说,听懂对白确实是个挑战。但正是这种混杂感,构成了影片独特的魅力。
正如一条高赞短评所言:"不论如何你绝对不曾在大银幕上见过这样特别的电影。"
视听盛宴
音乐是本片的灵魂。配乐大师路德维希·戈兰松(《黑豹》《信条》《奥本海默》的配乐作曲家)再次展现了他的才华。从蓝调到乡村,从传统到现代,音乐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叙事的主角。
而70mm IMAX胶片摄影则为影片提供了质感十足的画面。那种厚重感,与故事中的历史主题完美契合。
演员表现
乔丹一人分饰两角,从外表到气质都有明显区分,展现了超越《奎迪》系列的演技。而海莉·斯坦菲尔德虽戏份不多,但每一幕都充满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还有华裔角色出现。虽然有些观众对此有不同看法("唯一不满的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安排我们老中女当降智群众,黄种人到底招谁惹谁了"),但考虑到电影整体是在表达少数族裔共同的抗争历史,我个人认为这一安排有其合理性。
褒贬不一的评价
这部电影在口碑上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有人将它视为年度最佳:"前三分之二好看程度高过最后高潮。中间那段跨越时空的歌舞感动到我了。"
也有人表示失望:"前面节奏稍微有点问题...本芝加哥居民看得满脸问号...在杰克奥康纳的角色出现之前的戏份都属于无效戏份。"
这种分化本身也许正是影片成功之处——它不是为了取悦所有人而创作的,而是有其鲜明的立场和表达。
最后
在流媒体与大IP充斥的今天,像《罪人》这样原创且大胆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电影不仅仅是讲故事的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跨越种族与文化的桥梁。
正如片中那段穿越时空的音乐场景所展示的——真正的艺术,能让我们超越表面的差异,触及人性最深处的共鸣。
而这,也许就是《罪人》想要告诉我们的——在所有的掠夺与压迫之下,灵魂的声音永远不会消失。
新片首发公号:咖啡君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想看原片的可以去公号!
无偿无套路,不用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