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内地电影市场大开放但并没有换来春节档以外任何电影单片的高票房成绩,好莱坞大片在内地市场号召力相较几年前急剧下降,因此很多好莱坞大厂都史无前例的开始在内地开设点映场。因为无法做到断网两天,遂我也参与了《闪电侠》的点映放映,并且时隔整整十年收到了影院赠送的免费礼品(上一次是2014年的《我是狼》)。

...

坐在电影院里的瞬间感觉恍如隔世,《闪电侠》这部片子对于每个DC粉丝而言应该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在其从立项到拍摄到杀青,再到无比漫长的后期工作期间,DC和华纳经历了无数历史性剧变,如今会看“前《闪电侠》时代”的华纳与DCEU,再对比当下,其反差之大不亚于DC主宇宙和闪点宇宙间的区别。

而在这期间华纳所谓的巨变其实也都是在变着法子走下坡路了,因此每每大家又谈及华纳、谈及DCEU时(其实就是骂起来的时候,真有人夸DC吗,我不信),这部随着东家一并风雨飘摇的《闪电侠》就一定会成为重要的谈资(往往就是DC粉发泄怒火的标靶)。今天终于要在影院“直面恐惧”,看看这个还在备孕期就被判了死刑的DCEU最后的亲儿子到底怎么样,成为了一种即可产生的新奇体验。

先来谈谈总的结论,整体而言无功无过,所有优点来自于原作《闪点悖论》,所有缺点来自于DC近年来的内部高层宫斗和贫瘠的资源(即DCEU此前铺陈排布的垮塌)。改编中非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部分我认为都比较聪明,看得出安导的主控力很强,但是受制于现实因素导致本片的上限实际上非常低,目前版本我其实比较不满意,但我也承认这就是在当下能做出的最好水准。

接下来分三个方面来谈谈这部难产的《闪电侠》及随之结束的DCEU的身后事。

...

首先来谈《闪电侠》相较于原作“减”的部分。

本片在整个宣发阶段和近期的《纵横宇宙》一样都是主打“内含10086个彩蛋+客串”,即都是“疯狂的多元宇宙”玩法。但是我们看到《闪电侠》成片之后发现其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这个版本的闪点宇宙并不“疯狂”,甚至有些过于正常了。

《闪点》中巴里产生的蝴蝶效应导致整个DC宇宙几乎无人幸免,所有的命运都因此而改变,布鲁斯韦恩孤身走暗巷被击毙,父亲托马斯成为了蝙蝠侠,母亲玛莎成了小丑;超人没有坠落在堪萨斯的小镇,而是坠落在了大都会市中心,并且从小就被美国政府俘虏当作小白鼠做人体实验,;神奇女侠当了海王的小三,还手刃原配湄拉,并且占领了大都会,和海王开启了海陆决战;露易丝自然也没有和克拉克相爱,史蒂夫也没有流落到天堂岛,他们都成为了神女暴政下反抗军的一员;哈尔乔丹没有成为绿灯侠,而是成为了美政府抵挡海王侵略的炮灰……(只有赛博格依然是勤勤恳恳的公务员)

...

而最终这些我们最熟悉也最陌生的超级英雄或反派在影片第三幕展开了一场世纪混战,在让整个大事件的史诗感拉满的同时,我们看着眼前由一群曾经的英雄互相屠戮造成的人间炼狱,也才会感慨蝴蝶效应、宿命的不可抗性,巴里最终只能牺牲母亲拯救世界的决定也才真正构成能扣人心弦的电车困境。

而改编后首先做了一件非常取巧的事情,那就是把本片本应由受到蝴蝶效应的波动而被更改命运的英雄们共同造成的危机,改成了《超人钢铁之躯》中2013年的佐德入侵地球。

迈克尔珊农在最近的采访中表达了对出演《闪电侠》巨大而不满,我真太理解他了,DCEU只要写好一个危机一个反派之后就可以无限重复利用,演员就被无限回购,哪里需要往哪搬。《蝙超大战》以佐德作为第一幕,《闪电侠》又以佐德作为第三幕,好在DCEU这次重启了,不然DC再这么无限复购下去,得给珊农医美多少次才能永葆2013年的青春啊。

...

一个旧的危机作为一部新电影的最重大危机这件事其实是既投机又滑稽的,一个英雄的首部单人电影居然不配拥有一个自己的反派,一个自己的危机事件,这在真人超英电影史上好像还是史无前例。

在严重缺乏新鲜感的同时,一个已经死过一次的人重新要再被击败一次,他曾经拥有的那种难以被战胜、关底BOSS的庄严感也会被严重消解,像老牛反刍一般,食物第二次从食道通过时除了口水味什么都没有了。

而且现实是并不是真人版的闪点宇宙“疯狂”不起来,海王、神奇女侠、钢骨、湄拉、沙赞、超人、露易丝、卢瑟、丧钟这每一个在原版闪点中登场的角色在DCEU中也都存在,但是现实就是安导阉割掉了这么多闪点宇宙中原本的精髓,非常偷懒非常投机地把核心危机的史诗感降低了十个level。

...

而且这样的改动直接导致结尾的处理充满了不够make sense的尴尬。

《闪点悖论》的结局是闪点世界随着原子队长的自爆直接被毁灭,这个多元宇宙就此消失,因此此时巴里的再次破音障首先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其次为这个动作本身增添了宿命感。

现如今《闪电侠》中依然是将闪点宇宙设定为一个独立的平行宇宙,而非一条暂时误入歧途的时间线,那么闪电侠最终没有解决该宇宙现存的任何危机,让佐德因为自己而统治了这个宇宙的地球,结果自己还在危急关头跑路,这是否是一个超级英雄应该在一部电影的结尾完成的事情?

...

尤其是《闪电侠》特意将主宇宙巴里的超能力恢复时间点从刚刚进入闪电世界改到了最终决战开战前,让人误以为双闪会在第三幕和佐德产生一场精彩的较量,结果一个能让人留下印象的动作场面没拍出不说,连“主角击败反派”这么基础的任务都没完成。

因为毕竟佐德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人超人的反派,为了不吃书也不能安排闪电侠击败他,那话又说回来最初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其他英雄的反派来闪电侠的担任电影客串关底BOSS呢?多重拧巴问题的驱使下,《闪电侠》拍出了我认为可以排进影史倒三的超级英雄大决战。

...

决战中另两位——基顿蝙和萨沙超的表现就更无味了,两个在被宣布初期就已经被一众质疑和嘲讽淹没的角色,在银幕中果然也没有展现任何亮眼的表现。

基顿蝙最大的两个特点“年龄长”和“复古风”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没有为这个角色在这两个和当下超级英雄风格最割裂的特质做任何深化内化的设计。包括片中基顿蝙展示出的癫狂和神隐在剧情推进后也放弃做进一步的说明,两个独属于闪点宇宙蝙蝠侠的特质也没有在基顿后续的戏份中做贯彻。唯二亮眼的表现是基顿蝙对战氪星士兵时的DC版“I can do this all day”和临死前与巴里的对话都致敬了《闪点悖论》中老太爷的形象与台词。

...

萨沙的女超人就更酱油一些,还没来得及和她建立任何情感共鸣就已经开始被安导当成炮灰反复去世了,卡维尔当年被佐德”滴血认亲“一次大家都会觉得心疼,萨沙超死去活来这么多次有任何人有内心波澜起伏吗?

...

当然客观的讲这部分的缺憾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华纳和大量扎克时期的演员闹掰,很多角色要么事业重心已经不再在DC宇宙,要么彻底和华纳割席,这使得这部需要集大成的《闪电侠》在推进初期安排登场角色的时候就面临了巨大困难。

但我实在不想因此为这部电影质量的低下开脱,尤其是范迪塞尔如今都和强森握手言和,在娱乐圈真的有那么难处理的人情世故吗?说白了还是华纳一方面不舍得钱,一方面低不下头,而一个大厂如果始终以这样的姿态对待商业伙伴和项目,它对待观众的态度也会是同样的,既愚昧又傲慢(相信关注DC和HBOmax的人早就感受到了),那我又何必为它网开一面?

...

再来谈这部片子“增”的部分。

首先是最重要的“三闪同框”,这个改动归根结底也是因为相较于原作在反派设置上的“减”,原版在闪点宇宙的危机之外还有逆闪电作为大反派出场,也才诞生出老太爷爆头疾速者的名场面。

...

而我认为这个改动相比原版是进步的,为影片增色了不少。

首先原版设置反派逆闪电本身就有很大程度上多此一举之嫌,因为深究闪点的故事核心,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车困境,而电车困境就是本我和超我在价值认知中的差异产生的对抗,在这个故事框架下是不需要一个代表第三方外力的反派来搅局的。因此《闪电侠》从影片第二幕开始双闪同框到结局三闪同框,强调的就是这个故事最本质最核心的矛盾,在母爱中成长的巴里因为恐惧失去和自幼丧母与破碎和解的巴里之间的对抗。

看似是在做加法,实则是把故事的内核拆解地更简明清晰了。

...

尤其是真人版为这重自我对抗做了两个精巧的设计,加强了这层表达的可信度,也让人更加为之触动。

首先是18岁的巴里并不是在主宇宙巴里穿越回来的第一时间就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和母亲的死有关,他并不知道在此之前他面前的这个自己是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直到蝙蝠洞中巴里向基顿吐露真心,18岁的巴里不小心偷听到才知道真相。

而这之后的第三幕大战看似所有人物还是在按照自己的轨迹完成任务,实际上18岁的巴里在此时表现的是更激进,更渴望胜利,更急于求成的,因为他知道如果此战不能阻止佐德,他的生活、与他并肩作战的另一个自己的生活中都要再次失去母亲。

这也使得在第一次战败后18岁的巴里立即决定破音障穿越回过去,并在后续无数次失败后疯魔一样不断穿越,直至成为黑闪电的转折更令人心碎。

...

另一处是在蝙蝠洞两个巴里爆发矛盾,主宇宙巴里拿出母亲在他小时候给他买的小猴问18岁的巴里为什么不珍惜它,居然可以把它当成飞镖靶子扎在墙上,18岁的巴里说因为母亲从小到大一直都会给他买猴子玩具,这只是其中之一,没什么特别的。

这是全片最触动我的地方,一个从小在母爱中任性成长的男孩在向一个对母亲的记忆只停留在8岁的男人“炫耀”被母亲的爱包围的稀松平常,尤其是矛盾的两端恰好是历史更改前后的同一个人,让整个故事更加蒙上了悲剧色彩。

因此巴里最终决定与母亲诀别而去救世界,令人感动的不只是他在再次感受母爱的美好后依然决定放弃的“大义”升腾,更是他意识到在其他无数个宇宙还有无数个他在和母亲美好的生活,他不能为了自己取得这份美好而斩断他们的美好的无数个“小爱”散播。

...

巴里和母亲的感情戏在《闪点悖论》中着墨不多但是依然非常动人,《闪电侠》中增加了更多笔墨,表现力和冲击力也上了一个层次。

原版开篇第一幕是母亲和巴里乘坐的汽车抛锚,巴里着急的要跑到远处的加油站寻求帮助,母亲劝巴里别总是着急跑那么快,有时候很多问题就是宿命的,是带有不可抗力的,我们跑得再快也无法解决。而后来巴里放学回家发现母亲被害,他则是自责一定是因为自己回家时跑得不够快才没能阻止悲剧。

宿命的是他在成为闪电侠后超能力就是跑得飞快,他也一直在用飞快地奔跑的方式行侠仗义,他用“足够快”的方式拯救每一个家庭的过程也是在弥补当年“不够快”的遗憾。

而更宿命的是他在跑到“最快”的情况下逆转时间拯救母亲时却发现无法拯救,因此最终他拦下了奔跑的自己,完成了童年时母亲话里的弧光,不再奔跑,接受命运,let it go。

...

《闪电侠》把母亲的话和这重弧光也原原本本地带进作品的同时,还加入了一段我认为继“爱你3000遍”之后最动人的超英电影情感桥段slogan“I love you first”。

童年时母亲给小巴里说I love you,小巴里回I love you much,母亲则说I love you first。初看到这个表述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巧妙,因为确实如此,当我们还在母亲的肚子里时她就已经开始爱我们,我们这辈子也不可能比母亲爱我们的程度更深地去爱母亲。

而在巴里最终不得不放弃拯救母亲回到那个命运交汇的超市中,见到了自己童年时期的母亲时他不禁泪如雨下,而母亲看着这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为无法拯救自己的母亲而落泪时,还是为他擦干眼泪,告诉他全天下的母亲都会为拥有自己的孩子而骄傲。

...

这里其实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喊话,母亲在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前的时间点向未来的准备向自己诀别的儿子喊话,无论未来的巴里做出什么选择母亲永远都会为他骄傲,请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放手去做,也是在此刻终于让巴里真正解开了接受母亲离开的心结。

因此在这番对话后,巴里使用神速力在肉眼不可辨的速度下,把脸颊贴紧了母亲的手,轻声说I love you first。虽然物理上巴里怎么也不可能比母亲爱自己更早的去爱母亲,但是此时对应的是在这个时间点尚不知母亲即将离去,对于亲情和母爱懵懂的自己,他在此刻领悟到了这其中一切的一切firstly。

...

母子二人的亲情戏不仅将整部电影的感染力大幅提升,还为其本身平庸的文本增色不少。

母爱永远是艺术创作永恒的话题,因为人的成长总是一个闭环,我们从母亲的子宫中诞生,来到纷繁的世间拼命的学习、思考,最终所有的命题又都指向我们降生的地方和愿意带给我们整个世界的那个人。

...

最后一部分的“增”则是在一切尘埃落定以后,因为巴里又使用了不直接发生交互的方式还父亲一个清白,因此宇宙再次被改写了,克鲁尼成了蝙蝠侠,DC宇宙就此重启。

因为原作的情绪落点落在了老太爷让巴里作为时空信使给老爷带了一封家书,但这其实是选择性规避了“为什么阻止自己阻止母亲的死”不会改变历史这个问题,而《闪电侠》本身也在戏外背负着后扎克时代重启DC的使命,因此这个改动也算一举两得了。

...

但不管怎样,我依然希望《闪电侠》可以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戴着镣铐的谢幕演出,努力尊重了所有的粉丝与观众,最起码值得一张电影票。

虽然DC的未来仍不明朗,如同彩蛋中海王一头栽进的水坑一般浑浊,但DC粉也是有宿命的,宿命就是在若干年前的某个午后,只是因为视线多在某本蝙蝠侠漫画上停留了几秒,只是因为不小心点开了一部守望者,从此开始对这个不争气的漫画公司爱恨交织。

说起来《闪点悖论》也确实是我的超英启蒙作,也是DC入坑作,曾经被当年还以斩杀凌厉著称的DC的画风和情节吸引的同时,也被其中传递的“超级英雄也不是能救所有人”的悲剧感现实主题所震撼。

...

如果DC粉丝有机会回到2017年“拯救大兵扎克”,DCEU也许会在2023年远超MCU,但我们这个“闪点扎克宇宙”可能又会少很多其它的快乐,虽然我知道在现在很多人看来只要能release扎克宇宙就是最大的快乐,但是那个天天说“恨死当年喜欢DC的自己”的你不是现如今还是为这家破公司的起起落落牵肠挂肚,所以看来还是“此生无悔入DC”,既然无悔就也let it go吧,成全除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之外的每个宇宙的DC粉丝可以看一辈子Snyder Verse的权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