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整体质量是很惊艳到我的,在这个系列前两部的表现都有所欠缺,并且抗美援朝这个题材在近年,依靠当代的工业化水准,被拍摄成了无数部影视剧之后,这部电影还能做出什么新意,给出什么新的表达,在看之前都是令人担忧和疑问的。但看完之后,我确信它的确有近五年最好的战争题材主旋律表达。

系列前两部电影的最大问题是,它们的核是散的,第一部完全是一部混乱不堪的剧作灾难,而第二部电影虽然剧情工整、人物动线和A故事完整连贯,但是其主旋律层面的独特表达和表达逻辑都是没有建立的。但第三部在一开篇就开门见山地直接给出了最终章的故事目标,以及接下来剧情的脉络沿革。

...

开篇郭涛饰演的李克农和王传君饰演的乔冠华在志愿军驻扎地的一场演讲,点出主旨——抗美援朝是一场雪耻之战,而他来到前线即将完成的这场和联合国军的谈判,也将留下一张雪耻的照片。

这里首先呼应了第一部所建立的故事动因,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国军队及联合国军就禁犯台海,以攻打朝鲜的名义,妄图杀鸡儆猴,削弱我国力量。因此这场完全有人民的“志愿”汇聚起的军队打响的战争,本就是一场宣扬新中国朝气,踢开“东亚病夫”招牌,帮中国站在世界聚光灯的最中心,煞去帝国主义嚣张气焰的雪耻之战。

第三部由李克农的演讲,换另一种视角,讲起辛丑条约签订的屈辱,回望帝制中国的卑躬屈膝,是为将近胜利的抗美援朝找到它的历史地位,确认它的历史重要性。

《南京照相馆》的巨大成功,不能离开申奥找到了“照片”这一承载历史、代表历史的载体,《志愿军:浴血和平》不谋而合地以同样的意象,不同的视角告诉观众,《南京》中的照片记录的是中国人民的不屈与苦难,辛丑条约的照片记录的是当权者的屈辱与昏庸,而我们现在,在新中国,要拍新的照片,要拍抵抗,拍胜利,拍朝阳。

接下来的所有情节展开,每一场戏,也都紧扣这一主题。

...

全片我最喜欢的情节是四场牺牲,分别是陈飞宇扮演的孙醒、彭昱畅扮演的姚庆祥、肖央扮演的赵安南和周政杰扮演的黄继光的牺牲。

孙醒的牺牲是全片第一场重点描写的主角的牺牲,这场戏也从牺牲原因和情绪层面,做到了我从未在战争题材片中见过的表意,同时它背后的逻辑(孙醒的死因)也是之后所有牺牲的动因和要克服的目标。

孙醒没有牺牲于正面战场,没有在和敌军的战斗中死亡,而是死于一名联合国军军官在中立区的冷枪。孙醒在追击敌人至中立区后,面对敌人的嘲讽和叫嚣,他在栅栏外也讲出了作为中国人,他为什么要打这场仗,作为最后一名“最可爱的人”,最后一名从松骨峰战役中生还的志愿军,他为什么不会饶过联合国军。

“今天你逃过了,明天我们还来”,正如新中国一般,不会退缩。

...

但这也成为他的最后一句台词,被惹怒的敌军军官在他转身离开时,在中立禁止开火区域内击毙了他。

这场牺牲的原因、意义和情绪,我都不曾在其它战争片中见过,在孙醒死后,接下来迎来的不是一场汹涌的复仇,或慷慨的战役,因为我们在谈判期间不得不成为“完美受害人”,不能给国际社会落下口舌。而孙醒这个扛过无数场前线战斗的人,就这样死在了敌人的冷枪下,倒在了没有战火的壕沟里。

...

因此她紧接着在翻译队召开的集会中也讲出了鲜为人知的“和平鸽”这个意向的由来,它原来本身就是一只因为一场战争中平民的死亡而被绘制为善良者对和平渴望的标志的带血的鸽子。

和平本就浴血而来,我辈亦如此,这便也是这部电影片名的意涵。

同时这场戏的表达有一处相较于其它主旋律电影非常不同的地方,即在我们熟悉的个体的命运往往需要服从大局观的调剂的叙事中,此刻姚庆祥的牺牲反而改变了谈判团队的决策,林月明和李克农在姚庆祥牺牲后共同转变了对和平的态度和认知,也改变了谈判策略,这一在整个战场上看起来貌似微不足道的牺牲,居然成了改变最终谈判结局的重要一环。

与之相对的则是美军,在李晓和杨三弟质问美军俘虏的这场戏中,我们看到美军及联合国军的所谓“大局”是牺牲个体利益和感受的,人民、乃至已经站上前线的战士是被洗脑、被裹挟的,没有人生来便渴望杀戮,但帝国主义政权却会将人异化成杀戮机器。

而在李晓和杨三弟的软硬兼施中,美军俘虏的幡然醒悟,也让我们获得了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生化武器的证据,成为了谈判的有力武器。这也侧面讲出了体制对待个体的不同态度所指向的不同结局。

...

黄继光的故事被拍摄和演绎了无数次,本片不仅仅讲述了他的牺牲,它讲到黄继光在他最后一场战斗之前,一直想学写字,给母亲写信,但他最后也仅仅学会歪歪扭扭地写自己的名字。

“名字”同为历史,尤其是战争中,代表着“记录”的又一个重要意向,系列中张宥浩扮演的杨三弟就是一名前线记者,他为每个战友拍照,记录下这场“浴血和平”的来时路。

此刻黄继光那歪歪扭扭的名字,也同样不仅代表着他对于和平的渴望,也是新中国的象征,新中国此刻在国际社会眼中,同样是一个写字还歪歪扭扭的新生儿,因此他们妄想将我们掐死在襁褓中,但我们的新生本就是全体人民的集体抗争换取的,所以这歪歪扭扭的名字背后,随时也可以迸发出阻挡碉堡炮口的勇气和热血。

结局交代出的两个“张孝文”的反转也是对这一表达的再次强化,“重名”所代表的正是每一个最终能看到胜利曙光的志愿军战士背后,是无数个和他们一样,但却不幸牺牲的个体,他们曾经来过,他们共同铸就了今天,因此这一切都需要被提及、被铭记。

...

影片也极其少见地给出了没有刻意强调的、没有喊口号、凹造型的女性群像,从前线的闫大夫、为鼠疫患者吸痰牺牲的护士张娟到李晓和林月明,他们在前后战场共同组成了守卫和平的最后一道防线。

两组人物设计同样是老带新,年轻的女战士都在前辈的英姿之后,默默地逐渐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强将。

...

孙醒带志愿军夜袭敌营这场戏一上来就给到作战方案,是非常明确的信息交代,但是真正开打后,无论是全局的敌我位置关系,还是作战地形的交代基本都非常不清晰,敌我视角和戏份的切换逻辑仅赖于哪一方在被轰炸,完全不符合战争逻辑,呈现在大银幕上,作为重要的剧情转折交代更是捉襟见肘的。

尤其是这场戏结束后,为了铺垫孙醒的牺牲原因,强行降智一屋子志愿军,让联合国军军官在众目睽睽之下从被我方控制的碉堡中逃出,和孙醒跟他战友展开了一场2V1的追车、扒车戏,这样的情节放在严肃题材,尤其是战争题材里是非常割裂的,也是非常没逻辑的。

...

包括作为系列第三部,前作被指出的特效拙劣之处,依然没有完全得到修正。吴本正和张孝文最后的那场坦克大战戏,战斗方式本来就非常《战狼2》了,CG水平拉跨之后,页游质感就更重了。中间有一个俯拍二人驾驶的坦克从平原驶到铁轨的镜头,坦克和地面的交互是完全没做的,整个质感就像一个flash出来的半成品,现在连很多战争类游戏都不可能不在意这种细节了。

不过倒也是致敬了《碟中谍7》阿汤哥摩托车飞涯如履平地的技术bug,怎么不算一种技术水准直逼好莱坞呢?但阿汤哥出现技术错误是因为他实拍,所以后期容易忽略这个问题,本片的这场坦克大战,几乎完全是电脑合成的动画片,还做出这种没有体积感、重量感的东西,真正是平原的应该只有技术人员的大脑皮层。

...

但总体而言,本片仍然是一部瑕不掩瑜、有着非常不同于其它主旋律电影、战争题材电影的表达及高度、人物塑造的片子,虽然写稿时我还没有看过国庆档的其它电影,但是或许可以基本确定这部大概率是这个档期质量最佳、最值得一看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