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时基本都是室内对话戏,竟然没觉得枯燥乏味,主要原因是两位老人真的很会说????,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导演挺会拍,全片几乎都在狭小空间里,但是画面基本都有景深有层次,一些人物平行站位的画面也都有很不错的构图,空镜也给的不错。

映后交流导演说是没有预设,完全是生活中看到有趣的场景就拿出手机临时拍,这样的情况马上就能找到合适的“机位”很厉害(有小伙伴感叹导演手好稳,一点都不晃????)。

另外有一个印象非常深的镜头,之前已经铺垫过几次小姥年轻时向往文艺但没有实现梦想的故事,在后面有一次大姥再次讲述这件事时,画面慢慢推进到小姥扣手的特写,然后慢慢往上拍到小姥微微抬头,眼里都是遗憾。

这一刻我被深深打动了,而且要知道,这是没有配乐来帮助煽情的,所有的声音就是大姥的讲述,所以情绪都是靠镜头的运用给到的。在这里你真的会意识到拿着手机拍摄的这个人并不只是机械地记录画面,他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人物情绪,并且迅速做出拍摄反应。这种能力不知道是基本功扎实还是天赋,总之确实对良好的观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两位老人滔滔不绝地述说,是一代人的人生,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个时代的人都是苦过来的,所以他们坚忍又有韧劲。而表弟代表一部分孩子(我确实在农村见过很多类似这种孩子),两代人的代际关系映照和中国人的家庭相处模式也很有趣。

导演说拍的时候没有什么具体的预设想法,只是一直以来都是觉得家人之间的这种关系很有意思所以就拍了,但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并没有一种凌乱无序感,其实还是很清晰的。再一次感慨不知道导演是基本功扎实还是有天赋????

也再一次感慨其实只要深入生活,用心体察生活,根本不用瞎编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又悬浮又尴尬(扯远了)。而且只要你真的想拍,没有什么客观条件能限制你,生活处处有故事。也希望导演以后继续保持这种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别飘。

最后个人感觉在过年放烟花那里收束就很好,在那里情绪刚好到达一个留有回味的高潮。之后的情节其实都是重复前面的情景,对人物和情感塑造没有什么作用了,就会觉得最后有点冗余了。(做减法是我对所有导演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