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我邻座的15后小孩估计一点也不懂为什么我一会哭一会笑,其实我自己应该也是不懂的。
应该是很久以来不为了主演阵容,不为了庆贺什么特殊节日,不为了情节引人,同时也几乎没有带着一份对演技等电影水平的审视眼光,去看的第一部电影。
我只是觉得自己当然要去看,肯定会去看啊,不可能错过的。即使它暑假莫名其妙下线,再上线时应该也是删改过的模样——只有一个多小时。
那个词叫什么来着?噢,情结。

虽然一直觉着自己胸无点墨,但回头看看自己读过的书倒也挺杂。福尔摩斯哈利波特一类自不必说,看过最多的是东野圭吾,印象最深刻的有一些单本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玄幻武侠也爱着,中外名著数一数竟然不少。但从小到大别人若问我最喜欢哪本呢,我有回答过郑渊洁的书吗?我当真不记得了。
这些年长大的过程中我已习惯“啊原来曾经记忆这么深刻的东西也会有淡忘的时候”,今天也是,我忘了五个罐头小人的名字,忘了故事的大致梗概,忘了看那套书时心中的所思所想,也忘了在哪一次大扫除的时候舍弃了家里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们。
在前一年或者两年我重读小王子的时候,开头描述那段孩子与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让我惊觉原来自己的思考模式已经完全是大人的样子了。
所以其实在我想不起情节走向的时候我并不难过,我知道如果我近年真的重温那些儿时的珍贵,只会更难过。
原来自己终究成为了一个模式里的大人。

其实我还是记得一些读书时的想法的,皮皮鲁的父母convert的时候,我一定暗自下过决心,以后一定不要成为一个唯成绩论的父母,一定要平等地去对待自己的小孩。
今天电影院里除了我基本都是带着学龄前孩子来的父母,许是八五后与九零后们吧。
我其实好想知道,你们是仅仅为了带孩子来看这部国庆档唯一的“童话”,还是和我一样,来重温童年呢?

如今我也来到了一个,回望“十年前”而记忆并不很模糊的年龄。我踏入成年人的世界也已过了整整一年更多,已接触过一些幼时看着大人们做的事,也被家长说过毕竟你也不再是小孩子,也已有二十岁。
如今及以后我只会越来越大人,与儿时的世界终究站在期望的两端。十岁的我想快些考完大学,会有手机电脑,可以成天看电视上没追完的电视剧,可以自己买喜欢吃的东西。二十岁的我羡慕幼童可以在家长的庇护下没有压力,完成一些那个年龄段必须完成的、与成年后相比简单无数的任务。
可没有时光机让我们互换一天。

我早已告别了童年与青少年,它们与书中带着滑稽幽默的归谬手法毫无相干。我没有逃过学逃过考试,没有在上放学的途中去喂自己偷偷养的小动物或者因为别的什么事过好几个小时不回家,没有在周末约着好友组学习小组或者去哪个咖啡馆写作业,没有踢球踢碎老师办公室的窗户玻璃,没有被学校广播特殊通报过某班的某同学如何如何……
现实与书中差距其实超级大的。只是刚才的一个多小时让我又回想起,原来我向往过憧憬过、这么爱过一些带有年代色彩的,亦或纯属虚构的奇思妙想。原来我曾很久很久,坐在空空的书房里,双手空空,脑子也空空,只是无比渴望地摄取些什么让自己充盈起来。原来以前的快乐那么容易。
原来我离那些已那么遥远。

我倒是记得五六年级时自己问老爸郑渊洁为什么没得诺贝尔文学奖?他那么厉害。
我一直不把他看成是童话作家,本中国普通小孩眼里童话只是王子公主。
没有童话能让十岁的我放声大笑乃至一定程度上塑造我的三观——拿过钱一定要洗手就是看完钞票印刷机后养成的习惯,那段时间我写作文都在痛骂贪官。
而让二十岁的我呜呜咽咽泪流满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