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结尾老田自杀那一幕,全片最印象深刻的是几个人押运着8000人的工资进厂时的聊天,拿到欠发的工资想干什么?
——整顿锅包肉,舒服一天是一天。
——给娃留着,不知道以后怎么样呢。
个体的失落和无措使得厂庆和样板戏更显得讽刺,也更使人感到悲怆。
男主角顾学兵的刻画我也挺喜欢,相比于国产影视里会塑造的一般正派男主,“正义”之余他没有那么楞头,也没有那么强大的力量,最后也没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我觉得这种设定最能表现在那种新旧两套社会规则发生碰撞时人物的内在弧线。被逼着面对善与恶、公平和利益的是非题的时候,我们会走向哪方?
这两年直接或者间接表现东北下岗潮的影视剧不少,今天看完《老枪》出来之后我在想,对这种失落的描写指向了什么?第一个念头是国企改革。但是,这场改革不是“正确”的吗?我没太想明白。
回到工位读到春晚小品里的那句“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我好像明白了,这种失落指向的是对人的漠视,尤其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时期中,只强调宏观的图景,集体的意志,一切都是自上而下的,个体的得失和感受被一笔抹去,正如片中工厂8000人的工资绝对地压倒了一位少年的清白。
但是,不对,这两者一定是对立的吗?当然不是。是什么力量把我们推到这样的两难境地?那些附着在宏大图景上的蝇狗之流,编好了这样的剧本,为我们制造除了这样的虚假两难,工人们只能在错和错之间做选择。
这些都让我想到初中历史课上讲南宋到元朝的那段历史,老师提问,既然我们认为南宋的覆灭和大元统一中国是历史的必然和前进,为什么我们还要去讲述诸如文天祥等抗元英雄的事迹?当时我真的被这个问题击中了,现在回想起来好像那是辩证法在我心中种下种子的时刻。那些进步的势力中也夹着暴力和腐朽,而那些衰灭的势力中也保藏有理想和光芒。
一边回学校的路上我一边想到今年暑期去世的三舅,他也是下岗潮中的一员。水泥厂倒闭,他回到农村种田。他的手落下了毛病,无法打直和用力,但还是为了建房子,为了养育一儿一女,农忙季田里劳作,淡季四处打工。白天劳作,傍晚酗酒,晚上打牌。到前几年检查出肺上有了毛病,戒烟戒酒,身体还是越来越虚弱,一直到去年确诊胰腺癌,人逐渐衰弱得像一张枯干的树皮。
当我想到他的这一生,可贪图的快乐时光似乎只有酒后坐在麻将桌旁听着麻将在机器里被搅拌着发出隆隆声响的那些时间,正像财富从上家流向下家,幸福和欲念也流向了那些衣装渐宽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