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动作片,一定熟悉下面的剧情路数:
主角任务失利,被东家追杀灭口,死里逃生反守为攻,向幕后执行人复仇。
无论是诸多杀手、刺客、狙击手为主角的好莱坞名作,还是冷门一点的港产、日韩、东南亚电影,都用过这一招鲜。
不夸张,往影碟商店的动作片区扔一块砖,都能砸到四五张蓝光在致敬这一套路。
而这也正好是新片《杀手》的情节梗概。
这就让人好奇了,享誉世界的导演大卫·芬奇,怎么会选上这样一个看起来情节烂俗的原著来改编呢?
难道当年才华惊世的名导,也跌入了网飞魔咒,被流媒体蛊惑迷失了初心和审美,丢掉了品味调性和艺术追求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看完电影,好歹可以松一口气。
芬奇不是不思进取,而是逆流猛进,不是柿子挑软的捏,而是拿软柿子磕硬茬子,自己给自己上难度呢。
就像叶问要打十个,棋王要跟几十人对弈,芬导也试图用看起来俗的,整出不俗的趣味。
电影在法鲨饰演的杀手絮絮叨叨的旁白中拉开序幕。
沉默寡言的杀手,内心碎碎念那么多,每天都够填满一个专栏连载。
而且句句听起来含金量十足,一会儿阐发职业感受,一会儿揭晓行业内幕,一会儿解读同行风格,一会儿又传道解惑上了。
尤其是最后一条,篇幅最多,细节最密,从调整作息到控制心态,从刑侦罪案到哲学物理,句句又帅又酷,像在手把手教你怎么当杀手。
随着旁白,他也身体力行完成一系列潜伏和筹备工作,一个冷酷自律、心无旁骛、警觉敏锐的职业人跃然银幕。
他用超然的语调和有条不紊的行动,试图让你相信,循着这套修炼,你就算成不了那样无往不利的顶尖杀手,至少也会是个超厉害的角色。
但这种幻觉并不持久,从某个时候你会觉得:咦,这家伙讲的,好像不太对啊。
什么时候有这个感受,电影的滋味就从这一刻开始蔓延。
他夸夸其谈,自己出手向来胜算百分百。
结果开局第一个任务就手滑,把子弹送去了错误的身体,让目标留下一场血浆洗面的虚惊。
他口口声声,要万事有备无患。
结果潜伏处被个送信的上门差点撞破。后来非要去公共场合面质女杀手还被识破心思。
他多次强调要一切按照计划。
结果预测肺穿孔应该能坚持六七分钟的律师,不到一分钟就断了气。
按体重分配毒药剂量,狗吞了以后照样跑得生龙活虎。
潜行男杀手家宅反被伏击,押送女杀手去行刑差点被抹刀子,哪有什么能真正按照计划来,都得靠他临场判断。
他说运气并不存在,但他要不是运气好跑得快,估计是要被猛犬撕掉一块肉。
小意外更是不计其数,扫车锁第一次不听使唤差点耽误逃脱,更衣室的门锁不靠划开让他凭空紧张半秒钟。
一切都让他反复强调的“不要随机应变”像个笑话。
大哥,你就是不断随机应变才能活命啊。
怎么上一场大难不死,下一场又开始念叨个没完,你这是给自己催眠,还是自欺欺人想给看客洗脑呢?
电影这样肆意嘲笑他,我们也没有心理负担。
如果说他一出场就坑死无辜,还算是失手错杀,那么后面一枪崩掉出租小哥就是纯粹的害命利己。
这家伙既然冷血,就算长得帅身材好又恰好是主角,也不够理由让人跟他共情的。
毕竟他自己都说过,同情就是弱点,弱点就是漏洞。
可好笑的又来了,即便这一点他也没做到心口如一,把律师秘书推下楼制造意外假象,分明有被她的求情所动的考量。
所以,说好的“不要让出优势,每一步都问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你听,啪啪啪,是有人在开枪吗?不,是杀手在打脸的声音啊。
这个杀手电影裹着复仇爽片的外套,里头是一套花式打脸大集锦。
这家伙嘴上一套手里一套,前一场说的比唱的好听,后一场被揍得满脸乌青。
大卫·芬奇的创作性情也在这时候悄悄飘腾出来。
不是科恩兄弟、杜琪峰电影里那种宿命荒诞,没有一丝丝的黑色幽默,没有半点讥讽戏谑的口吻。
整个比偶尔还知道砸个包袱的《碟中谍》还严肃,一丝不苟地把杀手打脸的过程正面展览。
当然,杀手的专业素养还是过硬的,尽管差错丛生,总算是完成了复仇,只是被他挂在嘴上的原则,也被他违反了无数次。
所以,芬奇是在说,别信杀手,他们很可能是口是心非的家伙。
想当杀手,最不能听的就是杀手的话,哪怕听上去像极了他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