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剧《切尔诺贝利》的开头,我到现在都记得。男主在房间里录音,讲述他们在这个悲剧中犯下的罪行,录完,自杀,故事开始。之后的剧情完全围绕核泄漏展开,很完整。
《都她错》的开头就是妈妈来接孩子,没接到,发现孩子丢了。这个过程都没有五分钟,从这里开始主线就是“孩子丢了,要找孩子”。
那女二那个工作,什么学校志愿者,男主妹妹吸毒弟弟残疾跟“孩子丢了”有半毛钱关系吗?我早起要去吃早饭,吃一半我买菜去了?
所以当人物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就感觉不对劲了,我要看主线,我要看破案,我看他们几个人莫名其妙的干什么?导演有责任带领观众跟着剧情层层递进,这点主创并没做好。
先入为主,从整部剧来看,让角色们出场先于“丢孩子”之前会更好。当然,如果你要是能接受它讲着这个事时突然跳到别的事上,那当我没说。(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以丢孩子引出角色更有效率,问题是,角色先出场也不影响人物塑造吧)
这点其实不那么致命,因为看完之后可以理解为什么讲了这么多跟“主线”无关的东西(其实再去掉一部分也完全不影响),毕竟很多人就是可以耐心的坚持到第四集。
硬伤在于,这人物塑造也不行啊,视听语言为0⃣️,悬念就更差了,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悬念。而且我觉得最蠢的两个地方:
1.前半段有把视点放在男主身上,让观众觉得,丢孩子好像跟他有点关系,但是当时的结果是,误会一场,那么在观众眼里:唉?他好像不是好人,唉?他又是好人了。结果这个设定在后半段又来了一遍,鞭尸啊?一个角色被你来来回回掏?
2.女主那个疤,在前2集里就出现了,但当时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观众看着也很莫名其妙,最后一集才发现原来是当时车祸留的疤。这种特写就跟国产影视剧的很多特写运用的一样生硬。
评论说现实生活比剧里还夸张那个,我不介意帮你报个警。
别被评分骗了,它并不烧脑,也不悬疑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亲密》浅析 导演用了大量的中近景,把视线对准人物本身,不断拉近观众与角色的距离,我们能快速体会到里欧和雷米二人的“亲密”。比如两人在雷米房间睡觉的镜头,近景拍人物上半身,里欧的胸膛几乎贴着雷米的后背,里欧处于画面正中,看到这个场景,我甚至感觉是 ...
看来《沙丘》还得是我一个人去看了 这不是影评 这不是影评 这不是影评跟电影无关 无关 无关。~~~~~丹尼斯维伦纽瓦yyds~~~~~刚才零点十四分,她突然发消息说:睡了吗,咱聊聊?“咱聊聊”,看到这几个字我就知道出事了,还是应了我一直自己对自己说的话“所有我追的人 ...
《阳光普照》关于建国的死和父亲的梦 影片中,陈建国的死是突然的,他跳楼自杀那段,我直接惊讶,这难道不是主角?这就领盒饭了?后来才明白,导演就是刻意要营造这种感觉,那种仿佛上文不接下文,前因不接后果的情节。儿子死后,爸爸(教校教练)在一次驾校的“毕业典礼”上说:他觉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