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票房和热度上来看,《长津湖》在商业上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当然这部电影的质量也绝对拿得起大陆票房冠军这座奖杯的。整体四平八稳,没有重大失误,基本符合史实。对于志愿军顽强作战能力和钢铁意志的表现到位,对于作战条件之艰苦北朝鲜冬天之苦寒的展现也能够让观众切身体会,对于美军作战能力之强大也有客观的描述。能做到如此几点,电影就已经及格了。但是我们要的仅仅是一部及格的电影吗?我觉得完全拍的更好。不单单为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更是为了纪念长津湖战役的英雄们,我们也应该拍的更好。正如我之前在朋友圈里说的,我们应该把长津湖拍到极致,然后选送它去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让美国人看看美军是怎么挨打的。可惜陈凯歌和徐克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作为战争片它还不够优秀。

时常听人说,对于电影时长的掌控也是导演很重要的能力之一。一部时长拉到177分钟的电影,是应该可以讲很多东西的。可是这部电影,看完会让你绝的就只是看了两场战斗而已。我觉得导演在时长分配上是有问题的。两场战斗的问题我们等会儿再聊,先说说时长分配的问题。对于这种聚焦于某一个连队的某一场战役的电影,讲故事的模式我更倾向于诸如《野战排》《拯救大兵瑞恩》和《全金属外壳》的模式。这三部电影都是聚焦于一个小队,通过他们在一场大战役中的一个个小战斗小事件来反映整个战役的大事件。而这三部电影在时长分配上又正好代表了三个模式:《野战排》前期的背景铺垫非常少,几乎就是一直打。与此类似的还有中国的《红海行动》;《拯救大兵瑞恩》则是有一些简略的铺垫;而《全金属外壳》是个特别的存在,有着长到夸张的铺垫,甚至单独成为电影的一部分。《长津湖》在前期的铺垫是偏长的,要长于《拯救大兵瑞恩》但短于《全金属外壳》。《全金属外壳》的铺垫虽然长,但一直都聚焦于这个小队。而《长津湖》却不是,花了一定的篇幅去讲中央如何下决定出兵朝鲜等脱离于第七连的事情。相比于此,我觉得前期铺垫更多聚焦在伍万里融入连队以及连队从山东集训到开赴朝鲜(这一部分涉及很少)的过程会更好。如此一来能够让这个故事更完整。此外,两场战斗所占用的时间太长,而反映条件艰苦,天气寒冷的戏太少太少。单靠司令的一句零下四十度台词是不够的。应该多加一些战士缺衣少粮的环节,比如《一九四二》中到处找食物找衣物的桥段。让观众看完总觉得冷觉得饿才好。突然想起来,电影前半部分出线几次的红围脖在后半部分就消失了。如果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标的物到中途突然没头没尾地消失,那你设计这个情节又有什么没必要呢?

再来聊几句战斗戏。技术层面上,近几年国产电影战斗戏的质量越来越高。经费充足了,拍得出大场面了。能充分展现战斗的激烈了。个人而言,觉得第一段战斗(炸信号塔)相较于第二段(新兴里山谷)要好一点。一场激烈的阵地战,在电影里表现起来,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混乱。那么作为导演,我觉得把一场混乱的阵地战分解成几个人的多个目的性很强的任务才好。例如第一场战斗,我们可以看出几条线:伍千里和余从戎进攻屋里的机枪点;有个不记得是谁角色用机枪打美军的机枪点;雷公伏击美军;伍千里和余从戎打坦克战;最后炸信号塔。每个角色在战斗中的思路以及目的都很明确。对比之下,第二场战斗,也就是最高潮的战斗,角色的目的性就没有那么明显,看着有点乱。如果可以改进这一点,那么里优秀的战争片就能更进一步。

最后聊些有的没的。我觉得煽情还是有点多,如果是我,我会仅保留雷公牺牲那一段的煽情戏,其他的全都删去,毕竟真正的战场不会给你煽情的时间。一些小的情节应该改进,例如雷公开着带有标识弹的车去炸美军坦克,这一点有点不靠谱。美军任由他把车开过来而不阻拦这点也太笨蛋了。反映志愿军的英勇不应靠美军的笨蛋,相反,美军越狡猾越凶残,那战胜美军的志愿军才会显得越英勇。另外,许多镜头的调色我不喜欢,尤其是影片刚开始伍千里家里的镜头,调色太缺乏厚重感。

总之,这么一个大项目大手笔的电影,陈凯歌完成的还是及格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太多,我们国产电影还有太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