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认识了一个网友,他向我推荐了几部华语老电影,这也成了我喜欢上老电影的开端。那么,第一篇影评就写给《无言的山丘》吧。
电影的名字起得好,“山丘”是具象的地理空间,“无言”是被压制的声音。无言的山丘即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着殖民的黑暗与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当所有喧嚣与苦难落幕,唯有山丘依旧矗立,将那段被主流历史遮蔽的底层过往,悄悄刻进岩层。
镜头语言同样出色。这些老电影以放缓节奏为代价,换来了大量长镜头、细腻的场景渲染与细节铺陈,力求达成端庄克制的叙事节奏,至少《无言的山丘》做到了。
而让这类影片成为时代经典的因素,主要在于时代气息的浓墨重彩——每一幕每一帧都是市井炎凉的缩影。影片中卖茶老人的每次出现,都是对街景的一次鲜活铺展。不同于如今人们言行的克制,那段历史里的人,言行犀利又奔放,爽朗且随性,仿佛是真实历史的复刻。矿工劳作的戏份虽不多,却恰恰是推动剧情的关键。几幕下矿的场景,既熄灭了阿尾与阿助的热情,又点燃了矿工反抗欺压的怒火,最终阿助殒命矿洞,情节设计得巧妙而自然。
妓院戏份的刻画颇下功夫,在时长上毫不吝啬。影片深入描摹富美子与红目的情感。红目被枪决的瞬间,全片的悲剧氛围推向了顶点。对妓院戏份的重笔投入,让影片得以更透彻地剖析人情社会、生存困境与欲望贪婪。
再谈谈阿助与阿尾兄弟。影片前半段对阿助着墨更多,后半段对阿尾刻画更细腻。阿助的机敏、本分与能干,代表了大多数底层劳动者;阿尾的几分怯懦与始终坚守的善良,则映照着旧时代另一类人的模样。两兄弟的形象恰好呈现了两种最质朴的性格面向,也象征着绝大多数善良本分的工人阶级,这一设计巧妙深化了电影的主旨。
结尾的处理值得称道。阿柔带着孩子离去,走向未知的前路。以她的勤劳质朴、通透坚韧,相信即便离开这片土地,也不愁吃喝。阿尾与富美子渐生情愫,为全片的悲剧底色添了一抹微光,也让观众心中留有一丝余温——
时代会变好,可惜对他们而言还有太久要等,故事仍在继续,生活总要向前。
这里冒昧地借用我一个友邻的一段短评:“山把金子藏在身体中,人把苦难藏进汗水里,但山一直沉默,人却发出哀嚎。风把思念吹到天空中,人把告别留在半山腰,但风向来自由,人却无从脱逃。卑微的人们和欢乐无缘,只与苦难相连。沉默的山丘从不曾眨眼,静看沧海桑田。直到有一天,雷声划破寂静,泪水打湿过往,悸动的大地才开始诉说这里的心酸。
”
本片中人物身上展现的生命韧性,正是无数历史悲剧电影共通的内核。而《无言的山丘》,也在悲剧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悲剧电影的内核——黑暗时代下那些坚强的生命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