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全安执导的《图雅的婚事》 是继《红高梁》(张艺谋,1988年)和《香魂女》(谢飞,1992年)之后第三部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的中国影片,其缓慢而诗意的节奏,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强烈现实感的纪录片式摄影,塑造了一个坚韧而淳朴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深刻的人文内涵,简单聊聊。
诗意与现实。
王全安在采访中说:“一个电影首先重要的是好不好看,其次才是讲深奥的道理。”这句话虽有待商榷,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电影首先要好看,“好看”不单单是画面的美感,还包括了叙事的流畅、人物的层次和主题的深度等等。以诗的意境展现平凡和苦难,让这个陌生而遥远的故事显得不那么悲苦,反而透射出生命的沉思。
印象深刻的桥段,一个穿着皮袄的女人迎着越下越大的暴风雪,穿行在空旷的草原上(很有“万径人踪灭”的意境),女人的寻子心切与坐骑的不紧不慢呈现出的反差,让人不自觉神经绷紧,象征着人生无常与艰辛的天灾,凸显出图雅的坚强,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
视角与象征。
以客观的平视视角,记录了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图雅——妻子、母亲、女人、家里的劳动力——事无巨细的日常劳作,以此映照出丈夫丧失劳动力、丧失尊严的悲哀和无奈,比如巴特尔自杀、婚礼上打架,都成为他召唤尊严的象征。
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外化了图雅的内心,构筑象征。比如打水与打井的变化,因为丈夫打井出了意外而瘫痪,图雅家吃水很艰难,直到遇见了森格,他们家又开始打井。在昏天暗地的荒原之上,一铲下去,种下了生活希望,也播种了爱情,是希望的象征。
爱情与婚姻。
尽管电影从服装、置景到配乐都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但故事内核却探讨着放之四海皆准的爱情与婚姻观,比如相亲,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目的和打算,一听说图雅带夫嫁人,都打了退堂鼓。继续保持联系的人,要么想把她丈夫送进养老院,要么是想娶小娇妻的老男人……,这也成就了本片的高级之处,通过不同人的不同面挖掘人性,探讨爱情与婚姻。
当然,导演是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他让两个相爱的人修成正果,也适时拯救了图雅(这一度为本片制造了悬念,有点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意思),很理想主义;只是重新走入婚姻的图雅又将面临新的纠葛,而以哭泣的图雅做尾非常耐人寻味(与开篇形成互文,仿佛在暗示“婚姻不同,本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