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爱情呢?除了因为自己最近工作方面实在太闲了只能看这些“边角料”,算塔罗的经历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虽然之前也调侃“恋爱脑养活半个玄学圈”,但是在面对每一个来求助的人的时候,我都是抱有百分百的郑重和诚意的。二十多岁的年纪,努力工作学习、为人生打好根基固然重要,同时经历感情、探索理性和情感的边界也是不可避免的课题,我尊重每一个同龄人汹涌的爱意,也赞美大家负重而来的成长。所以,在我暂时无法在升职赚钱这些话题上有一些高价值的产出的阶段,能把边角料先升级一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啦。

首先是男主和黑皮女孩的爱情,真的就是最简单理想的纯爱了,一个人面对另一个人的善意,萌生贴近的欲望,在探索欲的驱动下了解对方,最终把另一个努力生活的人看成自己人生的镜像,主动交汇。我非常下头地给这段定义为价值互换,价值互换没什么不好的,如果交换的是金钱那就是爱情落于世俗明珠蒙尘,但是他们交换的是目光,是生活的能量。爱情的互动就是在交换注意力,并且不问前程。

然后是两个大反派,女坏蛋和男坏蛋之间的关系,他们这种情况我甚至羞于定义为爱情,但是我相信他们之间存在不为世俗容忍的爱情的可能性。从前半段的双双婚内出轨,到后面的“一条绳上的蚂蚱”,再到最后的兔死狗烹,我相信他们之间是有过悸动的,哪怕是基于成年人的激素驱动。但是这样的感情实在是单薄到风一吹就走了,它脆弱到男坏蛋被发现时,哪怕得知女坏蛋被杀,他也可以为了自己的生活可控,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然后抱着他原配发誓只爱过她一个人,仿佛不承认“爱”的存在就可以消除一部分自己的罪孽。实际上他的爱有多值钱?这个男人爱的是拥有伴侣、构建稳定家庭、获得性价值、获得生活搭子的可能性,而不是具体的人。与其把这样的选择归因于自私,我更倾向于认为爱情本身本就脆弱,生理基础上激素总会停止分泌,心理上所有人都会对丧失神秘感的东西失去注意力,而爱情的互动本就是在交换注意力。

所以,我现在觉得,爱情就是要落于世俗的。不是明珠蒙尘,而是落地生根。如果因为它对另一个人产生了期望,那么就一定要探索世俗这条道路。想想觉得戛然而止也挺好,毕竟爱的时候渴求的永远很多时候都是伪需求,它的作用是表达而非许诺。“我们恐惧离散,却用追问永恒来确认此刻真实。”

感慨一下自己的“感性至上”主义已经改了一大半了,之前看这种夭折的爱情会哭得很惨,现在会满足于每个人最终都有自己的归宿,就像《机器人之梦》里的小狗和机器人,某段时间的陪伴无比珍贵,但是人总要向前看,珍贵的东西会照亮前路,而不是让我们止步不前。

另外,本来想讨论一下人性的话题的,毕竟这是一个攻击力极度外放的犯罪悬疑故事。但是电影的最后男主实际上还是拥有了女坏蛋的角膜,他从头到尾都在遵从求生本能,女坏蛋也是从头自私到尾。这个结局让电影的故事性被拉满,女坏蛋的形象层次却变薄了,所以对于这些纯粹的坏人,我不打算再去探究他们的灵魂善意有多少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