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宗教的牧师并不能给人以救赎,代表法律的战争法庭不能带给士兵以公正,代表利益博弈的条件交换也不能带给公民生还的希望。

真正的有价值的战争电影一定是反战争的,而库布里克这部1957年的非常早期的作品中,其运用的手法超越了曾经反战电影的惯例,《光荣之路》提供了一种连贯、令人信服的尖锐和永恒的人际互动视角。这部电影不再只是声光的组合,而承载了人性的沉重。

我无法忘记影片尾声时Dax 上校在军事法庭上的抗议和愤怒(翻译自腾讯视频版本的《光荣之路》):“我第一次羞耻于作为人类的一员(There are times when I am ashamed to be a member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is is one such occasion)...我根本没有获得抗诉的机会......人类最崇高的同情心在今天死亡( I can't believe that the noblest impulse in man, his compassion for another, can be completely dead here. ).....昨天的战败不是法国名誉的污点,今天这个法庭才是法兰西的污点( The attack yesterday morning was no stain on the honor of France, but this court-martial is such a stain)...”

整部电影改编自Humphrey Cobb的同名小说,处处充满了讽刺。

首先是对战争的讽刺,正如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代表作《战争论》)的名言:“战争只是和平政策的延伸” (war is merely an extension of the policies of peace. )这是古今中外一切战争无法摆脱的哲学论证和逻辑悖反。

其次是对人类社会结构的讽刺,《光荣之路》里,世界似乎被残酷地分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端。军官们在一座硕大城堡的华丽的房间厅堂内筹谋他们的狡诈与阴毒,而普通法国男人们则必须奔赴战壕和战场,宛如和平时期的上班族、打工人去办公室或工厂一样。而影片讲述的对Ant Hill的攻击主要是一系列栩栩如生、无情感起伏的炮弹坠落,人们无数次跌落在泥坑里,又无数次爬起,无数次向前,又无数次犹豫着停下,并非呈现出视死忽如归、千夫莫开关的豪情——而好似一个可怕的提醒: 战争的诠释?简单而言,就是要杀死很多被领导者的对社会结构的反复确认的行为。影片在残酷的战场屠杀和宽敞豪华的宫殿舞会之间塑造了生动的视觉对比,在三名士兵被枪决的镜头和两位将军在精致的餐桌上享用早餐的镜头切换间留下令人心痛的空隙。

这两方面的讽刺在本质上又其实是一回事:战争的开始、进展、结束都与被领导者无关,与他们的生命无关,更与他们的灵魂无关——不过是领导者一次次的“和平政策的延伸“ ,这种延伸,就是《光荣之路》里被两位将军反复强调的 “爱国主义“。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有55% 的死亡率,但是将军为了自己的胸前多两颗星,依然下令出兵。Dax曾反对进攻,which is impossible, 但是将军却说:“如果这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证据就是他们躺在战壕底部的尸体。幸存者显然是懦夫,因为他们还活着。”

因此,在将军完全以数学概率替代人的性命而做出对 “possibility"的定义时,活着,变成了懦弱,死亡,才是光荣。对于将军而言,他觉得,对叛逃的懦夫判处死刑反而是一种鼓舞士气的行为,而且还要时不时地杀死自己的士兵——“There are few things more fundamentally encouraging and stimulating than seeing someone else die...You see, Colonel, troops are like children. Just as a child wants his father to be firm, troops crave discipline. And one way to maintain discipline is to shoot a man now and then.”

令人心寒。

再谈谈库布里克在本片中的技术手法。

第一,影片中运用了很多长镜头,例如从一开始 Dax在壕沟里视察军队,再到后来三名士兵走向行刑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堑壕战的持久性,攻击的毁灭性,统治阶级的伪善,对死亡的恐惧。观众们不用说话,只需要在黑白画面中跟随摄像机不断向前,踏上这条不知被何种权力定义的“光荣” 的路。

第二,影片中有前后呼应的关系承接。一开始,将军去到壕沟,就嘲笑Dax说:“我觉得你是一个刑事辩护律师” (应该在电影的前15分钟出现过这个对话,我记得),最后,也恰恰是Dax,去为3名完全无辜的士兵在军事法庭上进行了辩护。按道理说,Dax不应该是辩护人,他是上校、是指挥官,但是他却主动请求成为辩护人,就像已经按捺不住的愤慨的观众,要为受害的被领导者鸣冤。不得不说,Dax这一举动是高贵、无私的。当最后George将军 “晓之以利益” 要拔擢Dax 为将军时,Dax感到诧异,说 “这不是我要的”, 但George 将军却纳闷——难道你举报Adolphe将军下令炮击自己的士兵,不就是为了自己上位么?Dax 叹息道:If you don't know the answer, I feel pity for you. 此刻,库布里克通过这一段精妙的问答对话,塑造了一个完全没有理解能力的愚昧、麻木不仁的将军、领导者。也难怪,这部1957年的影片在法国被禁多年,直到1975年二战结束30年后才被解封。

再,谈谈影片的结尾,就是库布里克的妻子(Christiane Harlan,后来当然叫Christiane Kubrick哈哈) 所饰演的德国被俘女孩(影片拍摄结束后二人成婚)在士兵营里唱歌的情节——这一种设置是为了什么?一开始,这些法国士兵们十分粗鲁且轻佻地对女孩评头论足,后来,随着女孩的德语歌声悠扬而起,士兵们竟然又扑簌簌落下泪来——落泪后,库布里克给的镜头特别稳定,把很多士兵的面部表情都捕捉到了。

那么,肯定有影片观众有疑问:法国士兵又听不懂德语,他们哭什么?解释有二,我更倾向于后一种(但其实两种解释可以并行不悖,不矛盾)。解释一,这首德国民谣也曾经在德法两军对垒时,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被思乡的德国士兵浅吟低唱,听得多了,不觉感慨起战争的无情,和两国士兵作为炮灰的无力挽回的命运。解释二,哪怕语言不通(这部电影就是英文,同样二战题材的卓别林的《大独裁者》不也是英文么,美国用自己的语言讲好别人的故事,哈哈),但女子传达的感情是可以跨越语言的,即,Sympathy is an act of imitation, and every act of imitation is an act of becoming, 在听女子唱歌时——《光荣之路》全片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给过特写的女性形象(库布里克电影中的女性大多时候都被边缘化的),当观众们注视着这个无助的女孩时,每个士兵的对肉欲的想象力都消失了,而对人性中温情良善的想象力又复苏了,在经历了一整天的血腥战争后,他们想起了他们的妻子、姐妹和女儿,德国女人可以被俘虏,法国女人又何尝不可以呢?这个女孩不只是个德国女孩,也是一个女孩,甚至不只是个女孩,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一群人中的一个人罢了......当影片中的士兵陷入沉思时,观影的我们也陷入了沉思。

因此,影片里,Dax在门外先是听见了士兵乱糟糟的起哄,后来又看到了他们哭红的眼,止住了脚步,面对新一轮的作战指令,Dax说:“让他们再休息一会儿吧“ (大意是这样)。因此,人的人性是高贵的,尽管人经常忘记这一点。

最后,我想说,这个观赏德国女孩唱歌的情节其实是嵌套在整部《光荣之路》里的,甚至是整部影片的主题的高度浓缩版本。士兵们对女孩的态度,敌意 (因其是德国人)—— 嘲讽 (因感觉其是弱者)—— 同情(落下泪来),这种态度的三个阶段之衔接,不就是一场战争中作战者的情感变化么?从干戈大动、消灭对方,到赢得战役后的沾沾自喜与急不可耐地准备下一次炫耀武力,再到最后枪与炮、血与泪留下的巨大空洞和创伤,久久不能平静,竟又开始缅怀起一切的,敌我双方的逝者,开始对战争的意义陷入怀疑......

在我眼中,这是我观看库布里克系列的良好的开端(惭愧惭愧),事实上,这部电影之后,库布里克才一举跨入了世界一流导演的行列,就连他本人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起:"There's a picture that will always be good, years from now. I don't have to wait 50 years to know that; I know it now."

为什么影片名为 “光荣之路”? 编剧和库布里克想传递什么?什么是光荣?是战争英雄?还是看破战争本质后依然奔赴战争的普通人?还是渴盼得到更多功勋章的将军?

我想,用《我》的歌词来回答最合适不过了:“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快乐是,快乐的方式不止一种,最荣幸是,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