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F最迷人之处于我而言在于它以Michael、Brian和Justin之间纠葛繁复的关系建立起的对同性恋群体关于自我认知、身份认同、社会选择、生活方式、社群生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表现与探讨。

...

如果以Brian为三人的中心,那么Michael和Justin或许代表着(男)同性恋者的两种社会生存方式:如果说突然闯入Brian世界的Justin以无视家庭的劝阻、学校的嘲笑的方式积极实现着真实的自我,但也因此失去了家庭的庇护,饱受他人异样的目光,遭受言语/身体上的歧视/暴力;那么“双面人”式地生活于异性恋职场与同性恋社群的Michael则是认识到主流社会的现实(如同性恋身份对工作晋升机会的影响),因此挣扎于自我实现/接受自我与自我阉割/接受规训之间(这同时也是对超市中爱慕Michael的女孩的欺骗与伤害。从伦理的层面上看,作为恐同意识形态的受害者不能成为欺骗她人的理由;但从结构上来看,其根源在于社会的歧视结构,不能单一地归因于同性恋者的道德水平)。

...

如果说,二者构成了面对同性恋之为禁忌/异性恋之为主流的社会结构的两种较为被动、挣扎的生存方式;那么,Brian则或是以其非凡的能动性(包括个人能力、认知方式等),个体性地以同性恋的身份在社会结构中赢得一个较高的位置,获得权力意志的胜利——尽管如此,Brian也并非毫无压力,恐同意识形态的大山仍不时地构成了压力(如Brian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