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打六星
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非常棒,把不同时代有相同命运的三位女性串联在了一起:女性似乎总是在照顾和被照顾中被禁锢住了,她们因此感到焦虑、迷茫和痛苦——她们不能找到和主导自己理想的生活模式,她们的精神世界的自我与现实世界之间有巨大的裂痕和差距。女性被人理解仿佛一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三位女性在外人看来都有较为美好的亲密关系,但她们依旧不被理解,这或许才是女性痛苦的根源。
三位女性最终走向自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选择死亡,有的选择逃离,也有人选择在爱中达成了和解。就像影片最后的台词:永远要直面人生,去了解 它的本质,最终 去认识它,去热爱 它的本质,然后 从中得到解脱。
克拉丽丝过着达洛维夫人式的生活,劳拉的出走可以看成女性想找到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劳拉不关心丈夫和孩子的感受,这也就意味着她个人的情绪是一直被压抑的。她需要找一个空间和自己独处,消化情绪。她在房间里面想象自己被水淹没,对应着伍尔芙最后选择溺水自尽。
劳拉最后听到凯蒂的病情而哭泣,可能凯蒂曾经点亮了她的生活,于是她们相爱了。但因为年代的不包容所以没有在一起,于是双方各自成家过着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此时她的哭泣可以理解为是得知真正爱的人要死了,于是自己长期压抑的感情曝发了想要自尽,但肚子里的胎儿是无辜的,所以没有自尽。但是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她选择了逃离这个令她窒息的家庭。
妮可演的伍尔芙无论是外貌还是气质都很贴合,她对姊姊的亲吻是对共鸣的渴望,是男权社会下对女性情谊的珍视,感觉不像是爱情。姊姊对伍尔芙的感情也很复杂,有些害怕和疏远,也有理解和心疼。她知道伍尔芙过着有两种时间的生活,却只能屈服于现实,很难长伴伍尔芙身边。
伍尔芙对丈夫在车站说的话,是女性的独立宣言。一个自由又有才情的灵魂,却要被病痛和时代禁锢,这是何等令人叹惋。所以她并不是心灰意冷的死了,而是选择逃离肉体这座牢笼,还自己的灵魂自由。
克拉丽丝是相对幸运的,她有妻子和女儿的包容理解和情感支持。她在爱的和解中活了下来,她的女儿也把这份爱传递给了劳拉这个因为逃离而感到内疚的母亲。
小男孩时期的理查德是伍尔芙口中的“先知”(我理解的先知更倾向于“知道了生活的走向可能会像他母亲那样”),他早就预感到妈妈想去死。并在焦虑不安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余生,他没有治愈这种伤痛,所以他选择写死母亲,也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跳楼自尽之前,他撤掉窗帘想让阳光进来,这最后一点点求生的本能,却输给了沉重、未知的时间——带着伤痛活着的经历和生命的无意义感是他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But I still have to face the hours,don't I?这不仅是理查德的心魔,也是片中所有人思考过的问题,也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人生问题,关于我们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或许在不同人的时时刻刻,都有不同的答案。
But I still have to face the hours,don't I?一些杂谈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关于本剧的一些感想和嘴替摘录
看完后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就是,女人们在发光发亮,男人们在发烂发臭,先上嘴替部分:越看越佩服吴秀琴女士!女性想要自己的房间和做自己的自由(李月英女士想把骨灰洒向大海)yue不太理解嘉玲为什么会选蔡永森这段看得血压上来了二姑姑的剧情线断了 ...
看见异?婚育中女性的孤岛困境
本片真是波兰斯基本色导演。不走进异性婚育保平安,和过度热情的陌生人拉开距离保平安,不吃/喝陌生人给的东西保平安。电影有点库布里克《大开眼戒》的感觉,特殊音效和蒙太奇(梦境部分)的使用为电影恐怖氛围营造增色不少。电影用xie教作为隐喻 ...
一个叫杨美子的女人决定去死
看完之后想到一个词一一暴裂无声。电影用一种波澜不惊的手法,通过一个个细节,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暴力展现出来。我仿佛看到一个女人嘴里咬着一块毛巾,用菜刀削掉了自己的一片手指甲。电影的结构和留白非常老辣,光影和色调绝美。电影很罕见的聚焦于 ...
《乐土》中的女性主义——影片最打动我的居然是妯娌情
没过沈河,完整内容只能发图。主要是因为短评的字数超了,索性写一条长评。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巴基斯坦电影,算是意外之喜。本以为是Queer勇敢做自己和男主懦弱地服从传统家庭安排之间的矛盾,再加同7泪。没想到穆斯林国家居然有人勇敢地拍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