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又回来了。
从第一季的8.8分,到第三季的9.3分。
本来嘛,好好一本虚构的软科幻未来小说,却被现实一步步实现成现代预言。
通常来说。
能被现实印证的,都是好剧——
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The Handmaid's Tale Season 3
刚开始,它就是个软科幻故事。
尽管……
尽管幻得有点惊世骇俗——
未来。
由于污染和辐射,多数女性失去生育能力,人类生育率发生断崖,差点绝后。
美国被推翻,成立了基列国。
基列国的立国核心就是……生育。
女人被分成两种。
不能生的,称为女佣,给统治者洗碗擦地。
能生的,称为使女,专门给统治者生孩子。
——长着腿的子宫。
使女在基列国的唯一价值,就是这样:
整齐、庄严、肃穆、毫不愉悦地……
受孕、怀孕、生产,受孕、怀孕、生产,循环往复,直到不能生育,再扔到辐射矿场等死。
换句话说。
女人,在基列国没有人格价值,只有生育价值。
只要还能生,瞎眼啊、断手啊、断脚啊,都没问题。
琼就是基列国的一架生育机器。
在经历了觉醒、反抗、逃离之后。
第二季结尾,即将逃出基列国的那一刻。
她为了女儿,依然选择留在基列国。
第三季的开篇关键词就是——反抗(行动)。
女人们的反抗,就此开始。
第一集,就亮出刀枪。
一场大火。
一个女人,在家中纵火。
烧的什么?
床。
床对于成年人,除了睡觉之外的另一层意义,不用肉叔再多说了吧?
火,在《使女的故事》里多次出现。
象征毁灭,或者重生。
就像琼烧掉自己的使女制服,在火炉边生下女儿。
第三季的这场大火,同样意义非凡。
除了烧掉了作为生育场所的床,还烧掉了两个贯穿第一二季的彩蛋——
拼字板,圣经。
如果是老粉就知道,这些都是琼,备受屈辱的象征。
拼字板,是取悦主教的游戏道具。
圣经,是她被迫接受的生存法则。
一场火,大快人心地洗净耻辱后。
复仇开始。
汝将与烈火中复仇
琼返回基列国,被分配到大主教家中,继续做生育机器。
老头儿比琼以往对付的敌人更可怕。
他带琼去监狱,看那些失去生育价值、即将被送去辐射矿场等死的前使女们。
一看就没安好心。
果然。
他给了琼一个权力,救5个人。
就好像那个道德悖论“电车难题”——
选吧,相当于此时此刻,就亲手给剩下的人判了死刑。
不选吧,相当于剥夺了5个人活下去的可能。
想了半天,琼选中五个。
显然,这一季的看点就是,重返基列国的琼——
是浴火重生。
还是,玉石俱焚。
除了高杆的概念,《使女的故事》在光影声色上,也同样高级。
比如,国产剧永远学不会的,打光。
第一集,琼坐在黑暗中,光线从后打在身上。
这道圣光,仿佛神的旨意。
让使女们背负着为人类繁衍而受孕的“光荣使命”。
但细想被赋予这份使命,却是男人们操控下的自私选择。
使女们能生的,只是这帮人的孩子。
黑暗中,使女们看不清楚脸。她们也不需要面目,她们只是物体,一个被囚禁的生育机器。
她们是坐在黑暗里,被消耗,等待命运的安排和死亡。
第二季里,沃德福德太太得知琼怀孕后。
双膝跪在地板上,此时,光线穿透了她。
对于她来说,这一颗孕育中的受精卵,是神赐。
注意这个画面里,女人,也是面目模糊的。
她也不过是男权洗脑下的牺牲品。
到了第三季,琼坐在窗台边,阳光洒下,她脸上的表情终于能被看清。
现在,她有了5名能一起对抗生育阴谋的女佣。
这是她第一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在导演的操控下,光,成了《使女的故事》走向的细节点。
除了光,手的特写,也是不要错过的细节。
被迫压抑着内心和表情的使女,象征延伸和触及的手,就是情绪的唯一触角。
琼与主教周璇时,手放在桌上,轻叩。
这是一种伺机而动的手势,也是一种盘算攻心计时的打量。
被主教叫去倒酒,一顿奚落后。
她回来时,手,滑过桌面。
此刻的她,是一种无力感。
需要扶着桌子,才能慢慢走回厨房。
在《使女的故事里》。
手,是侵略的延伸,也是恐惧的放大。
琼怀孕后,主教来到她房间。
用手侵犯着琼的身体。
当尼克跟自己15岁的妻子,第一次准备开始受孕仪式时。
被单覆盖女孩的身体,只留一个孔洞。
而这个洞在滑过身体时,一只手,在被单下,慢慢收回,放弃抵抗。
女孩在害怕,但却不得不容忍着“神性“赋予下的这场强奸。
她的手,成为了一种让步。
在《使女3》里,手,又变成了一种同盟和救赎。
琼在沃德福德太太点燃房间的时候,她站在门口,用平静的眼神望向她。
“走吧。”
镜头摇向了她的一只手。
走,去哪。
离开这间房子,离开这片鬼地方。
手,成了同盟时缔结的印记。之后,她们的关系也因为手掌碰触,慢慢变得缓和了。
她们抛弃了,身份高低贵贱。
《使女》向来有一种严苛的制度感。
这种制度感,难以打破。
女人不苟言笑,双眼不可乱瞟,不合身的衣服裁剪,都去掉了人性,而突显制度感。
这种制度高低,来自女人们自带的颜色。
使女,以红色为主。她们只能穿红色。
仿佛是雪地上的鲜血。
红色,象征着什么。
生育的流血,随意的牺牲,醒目的标识。
她们是老鹰嘴里的兔子,是最柔弱,最容易被侵犯的女人。
而主教的太太们,则是一身冷色系的墨蓝色。
高贵么。
并不,而是要让这种颜色,压制住她们心中的欲望和本性。
不能有任何波澜,仿佛一片死水。
男人们要的是自己的老婆冷静,克制,服从。
女佣身上的灰色。
是可以被消除、无视的颜色。
她们可有可无,利用价值不过是廉价的劳动力。
在颜色等级之下,女人的可利用性,被划分的清清楚楚。
可育的,可安抚的,可消失的。
她们只是一抹颜色。
毫无性格可言。
阳光之下,所有罪恶都应该暴露无遗。
但《使女的故事》,是一群被压制着情绪的集体。
就算是罪恶早已在身边发生,但我们只能在一旁冷眼相观。
所以,我们看的最多的场景,就是俯视。
所谓上帝视角。
在第三季里,特意将楼梯俯拍成眼睛,强调着这群使女,在注视之下。
是上帝在看么。
不,更像是使女在被基列国的男人们监视着一举一动。
她们有序,听话的样子。
构成了畸形的基列国。
当镜头打破第三方画面感,让画中人物与上帝(观众)对视的时候。
这是向上帝的质问?
更像是,对观众们内心的质问。
“使女”的这一天,会不会来临?
在《使女的故事3》上映的前一个月。
美国亚拉巴马州修订了反堕胎法案。
称“心跳法案”。
即是除了母亲和胎儿发生生命危险的状况之外,性暴力等引起的计划外怀孕,都禁止堕胎。
为了反对这项法案,美国各州的女人穿上了《使女》里的红袍白帽游行抗议。
宛如一场真实版的《使女》在身边上演。
蕾哈娜也在自己的ins上发出修订这场法案的议员们,并喊话:shame on you(为你感到羞耻)。
紧接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作为美国第九个通过堕胎法案的州。
你看。
看似在天马行空假想的软科幻,正一步步被现实所印证。
所以有人说,《使女的故事》,就是一部现代寓言。
原著作者玛格丽特也反复“强调”过:
我笔下这个女性被作为人型子宫使用的反乌托邦虚构世界,并不是一部科幻小说。
所有的细节和灵感,都来源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或其历史。
它直指的,是画面之外的问题。
《使女的故事》的意义就在这。
联系现实种种。
就更不能小看它。
就像原作者玛格丽特坚信,《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反预言小说。
因为——
如果未来能被如此巨细无遗地讲述出来,那它就不会发生。
说出来,拿出来,摆出来
去面对,去思考,去改进。
才有可能让我们真实的生活,离剧中这个恐怖的世界。
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