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其实在本届艺术影展开办前已经在厦门线下进行过两次放映,并且也已经院线排片了,得到选片片单时我很诧异,也夹杂着一丝的担忧。

但好在主创小雨以及龟龟非常优秀,连同高达老师以三人之力征服了全场影迷,共同造就并完成了本次高质量映后。

我将映后Q&A记录下来,希望对看完电影或者还没看电影的影迷们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

(有所提高评分)

...
导演牛小雨、制片人龟龟、后窗放映主理人高达 Question: 创作这部电影的缘起是什么?

A:我是看动画片长大的,例如宫崎骏、迪士尼,因此动画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加上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早在小学的时候就立志说要做动画片,考动画学院。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在考前班学了动画,接着我就在学习动画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真人电影,开始看一些发条橙之类的影片,再往后就开始看侯孝贤的电影。在我的备考过程中受到真人电影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看了侯孝贤老师的作品之后,我发现电影可以离自己的生活那么近,于是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目光,或者可以称它为一种观看的角度,于是我以此去观察我身边的人,乃至我的生活。从那时起,我便对拍电影提起了兴趣。在电影学院除了学习动画之外还有学习其他电影相关的内容,那个时候觉得自己除了有二次元大脑之外还有一双“侯孝贤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周遭。久而久之自己影像风格逐渐成形,当然我也希望可以把动画和真人电影进行结合,但我认为应该是创作思维上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画面穿插展示,这个实验一直在做,直到我读研时接触到了实验影像,之后也有尝试用动画的视听去呈现一个物理世界中的真人影像(质感),于是就诞生了《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的这种影像表达风格。

Question: 请问制片人,小雨在创作长片之前也创作过短片,你对于这部电影的情感如何?以及是什么支撑你持续的在一起加入/完成这部电影?

A:项目本身带给我很多滋养,这份滋养来自于帮助我打开了对于电影的认知,第一次有了“原来电影剧本还能这么写”以及在电影叙事之外我们还能在情绪和情感的层面上去表达电影语言。第二个层面就是跟小雨成长背景很相似以及有一些地缘因素在内。其次做这部电影跟我情感上的空缺也有很大的关系,我对爷爷愧疚的情绪也会一步一步推动我与这部片子走的越来越近。

(题外话,在北京曾遇到过一名“大仙”,他说有些人出生那一刻起,一切都已是命中注定)

...
Question: 这部电影是否是关于现实与梦境的故事?

A:我经常在一些不应该睡觉的时间段睡觉,比如上午10点,下午3-4点大家在劳动的时候,在这种时候睡觉就会经常陷入一种梦中梦或梦中梦中梦的状态,那些奇形怪状的、层层叠叠的梦醒来后我发现我大汗淋漓,然后一时间很恍惚,会自我怀疑我是否是清醒的状态,我会不会还在梦里。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思考,如果我做梦的时间比我清醒的时间长,那是不是梦里的世界才是我人生中的现实。基于这些亲生经历和想法,于是有了影片中呈现的混混沌沌,梦境与现实混淆的状态,其实整部影片都是一场梦,是一场非常复杂的,交叠在一起的“梦境”,也能说是某种现实的表现。

...
Question: 我发现里面有展现剧组的桥段,奶奶与衬衫男士的“交锋”,剧组的概念有何用意?

A:影片跟我本人的关系非常密切,电影中的奶奶就是我的亲奶奶,叶子也是我的发小,拍摄的主场景也是我的家,其实我之前的两个短片一直都是我奶奶和叶子主演,也是在这个屋子拍,算是一种有延续性的创作。

其实我在拍摄短片的时候就有很强烈的感受,我们拍摄的情节都是虚构的,但在拍摄的过程中总有一系列的恍惚,感觉我跟随这个故事一起坠入了剧本情节中,所以我将这部分感受做了保留并在影片中进行了展示,包括影片描述了爷爷去世后心里的状态,这件事也是牵引我拍摄这部电影的元初动力。

对于这部片的情感我没有去回避,我和奶奶、叶子、房子在现实中映射的关系我也全部加入了电影当中。

所有剧组画面都安排在了镜子反光中出现,没有直接展示出来,这部分我也是希望能够拓宽房子的可能性,例如这栋房子里面还能有多少人,还能去发生多少事情,还有多少离奇的部分,我们整个剧组也变成了类似幽灵的存在,幽灵们搅浑了叶子也搅浑了奶奶,搅浑了观众了,想表现出来的是“水越搅越混”,奶奶包括我包括观众,都能一起陷入这个层层叠叠的迷宫当中,一起找不到出路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了。

...
Question: 这部电影从剧本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总共花了多长时间?

A:关于这部影片,我们18年下半年开始准备剧本,并在同年投了Frist实验室,入选后我在19年3月完成了剧本的编写,之后就进入了影片拍摄的筹备状态(寻找主创),同年9月底正式开拍,历经36天完成所有拍摄并进入剪辑,好在我们是幸运的,疫情只影响到了我们的后期,并未影响到拍摄。20年年底完成了剪辑,之后就马不停蹄的送审以及送电影节,拿到审查许可的同时也收到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邀请,时隔一年又去到了Frist,之后就定档上映了。其实整个影片完成过程是相对迅速的。

...
Question: 影片中的漫画表现的人体线条与树的线条越来越相似,甚至有趋于融合的迹象,请问人和树这块有什么想法?

A:影片中描述的是爷爷去世之后肉身已不在,于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用“化身”的形式去陪伴奶奶和叶子,于是爷爷在这边变成了影子,变成了光斑,变成了风,又变成了保安、狼人等。爷爷的生命可以在万物间流转,有“附体”的概念。东亚文化中也有泛灵论的说法,生命可以在万物之间进行转化,所有东西都有灵性的一面,具有修炼的资格。加上小时候我也一直怀疑鱼花塘底部会有神秘的灵物,也会怀疑花草树木晚上的时候会不会变成妖怪,所以我觉得这个区域(屋子)还蛮神秘的。

其实小朋友跳舞的桥段在剧本内的展示会更加丰富,服饰会有“花精”“草精”“树精”等精灵,但由于预算原因,就只能穿着统一服饰了,没有展示丰富的“妖怪”面貌,希望下一部电影可以呈现这部分的不同生态。

...
Question: 是不是只有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或独生子女才可以明白这部影片的情感?

A:其实这个没有年龄段的限制,大家都可以跟我很顺畅的交流,无论是在诺加诺还是日本奈良,还是Frist,还是回到合肥后,很多叔叔阿姨,甚至还有公务员以及60岁的叔叔们,看完电影跟我说看的泪流满面,我听了其实有些尴尬,但实则内心里很温暖。这部片其实不是很个体很私人的表达,它反而是我将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表达出来后,同样也愿意发自内心与我交流的影迷,我们的心意其实是相通的。

影迷:我们是从上海过来看的,特别有幸在元旦的时候能跟大家一起观看这部电影,它完成了我们在1月1日最美好的回忆!Question: 这部片上映之后你有没有再梦到过自己的爷爷?

A:有的,梦到爷爷跟我在家煮了一大锅鲜汤,而我在梦里流口水,把汤盛出来分给家人,然后我们今天就吃了牛肉火锅,一切都是那么巧。

Question: 作为资方的妈妈是否有看过这部电影?对电影的呈现有什么想法?

A:奶奶看完之后没有就电影本身聊过,但有打电话给我说听说这部电影票房不太好,是不是挣不到钱了,我说市场不好,奶奶有提出要掏钱帮我做包场,呼吁邻居们都来看我的电影,但最后我跟奶奶解释分成的概念让奶奶得以“认清现实”(认为不划算)而告一段落。

其他家人也没有具体聊,可能是有一些不好意思的成分吧,合肥放映时因为政策问题我进不了影院,有点蠢其实。其实我有点害怕回去,我不太敢以电影主创的身份直面朋友和亲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的眼睛,但我能感受到家人跟我之间的某种墙被拆除了,彼此的关系更近了一些。

...

(散场后影迷与小雨的小趣味)

Question: 在影像中怎么才能让动画穿插其中表现更自然?不会那么突兀

小雨:(不好意思的笑)要是实在插不进去也可以选择不插动画,用这段动画再做一个片子,这样你就有两个片子了,很划算!

...

影像能够连结起各类人的共鸣

有那么一瞬间觉得眼泪是那么的廉价

这或许就是电影在这个悖理违情世界中的意义吧

谁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