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正式召开,会上政协委员建议“家长”也要上课,拿“合格父母”证书。不久“如何看待父母持证上岗”这一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这让我想起一部经典电影《秋日奏鸣曲》。

故事讲述一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奏鸣曲是一种音乐体裁,由三四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一件乐器独奏或一件乐器与钢琴合奏。如果说交响乐是宣言,那么奏鸣曲就好比独白,因此影片的另一个译名叫做《爱的独白》。

电影初始,维克多旁白自己和深爱的妻子伊娃相识的过往。

伊娃写过一些小著作,维克多很喜欢她的一些话。

比如,“一个人必须学会生活,我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在黑暗中摸索,如果有人爱上现在的我,我也许才敢终于正视自己,对于我,那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时伊娃正在给她刚丧夫的母亲夏洛特写信,邀请她来自己家里散心,截止当年的10月份,她们已有7年没见了。

母女俩久别重逢,欣喜相拥,喜极而泣。

虽然刚开始两个人都试着友好相处。

但得知身患重病被送出去照顾的小女儿海莲娜早已被接回大女儿家一直被其默默照顾,自己这次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她不禁觉得大女儿伊娃不怀好意,故意让自己难堪。

羞耻感和负罪感涌上心头,母亲开始怀疑这次重逢到底是为了什么?

...

...

伊娃也向自己丈夫嘲讽母亲的表演非常出色,见到海莲娜虽然心里害怕,但还是控制住了情绪。

而自己对这次相聚又有什么期待呢?不过她说:一个人是不是永远不能停止希望。

...

...

之后,伊娃为母亲演奏钢琴。一曲终了,伊娃战战兢兢地问母亲喜欢吗?母亲说:我喜欢你。

伊娃此时也开始心烦意乱,小的时候就本能地知道母亲总是口是心非,生气的时候会微笑,恨爸爸的时候会叫他“我最亲爱的”,厌烦自己的时候会说“亲爱的小女孩”。

...

...

当天夜里,夏洛特被噩梦惊醒。

夜深人静,母女俩共处一室,难免旧事重提,才发现真正的噩梦,是两人之间深深的感情鸿沟。

作为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夏洛特经常因为工作离开家,即便在女儿身边也心不在焉。这样的陪伴并不是有效的陪伴。所谓的爱更多是嘴上说的,和手势表达出来的。

伊娃控诉:

对于你,我是个玩偶,你有时间就和我玩,如果我病了或是淘气,你就把我打发给女佣。

我曾祈祷,希望有什么事来阻止你走,但你总是走了。

...

...

...


...

我们在念你的信与等你回来的企盼中度日,一遍又一遍,我们认为世上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你回家前的几天,我会因为激动而发烧。

...

...

...

你掌管着家里所有的话语。

关于爱,夏洛特独白:

我对童年的记忆很少,我不记得我的父母曾经碰过我,不管是爱抚还是惩罚。我对任何和爱相关的东西都很无知,温柔,接触,亲昵,温暖。

...

原来,夏洛特在孩童时期得到的爱也很匮乏,要赠予自己都未曾得到的礼物真的很难。

表面看似拥有幸福的家庭,实则是个情感上的局外人。

...

...

夏洛特是这样,伊娃亦然。就像伊娃说的:就像脐带从没被剪断一样。

...

...

...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偶像,“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一旦孩子未得到从出生本应理所当然地得到的父母的关注,疼爱和包容,因为无法面对父母的冷漠和不负责任,也无法接受父母不爱自己的事实,便会用一些合理化的解释来保持父母在自己心中的神圣形象,比如:肯定是自己不够好,所以不配得到爱。

所以伊娃自卑:

...

...

因为自卑,总觉得那些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的东西,也要付出很多努力才配得到。还没好好做孩子就急匆匆变成大人。

...

后来夏洛特风光不再,决意从事业回归家庭。

夏洛特对伊娃的态度仿佛从凛凛寒冬刺鼻的冷空气到炎炎夏日令人窒息的热浪,由极端的忽视到极端的关注。

...

...

...

...

...

我有些驼背,你练习体操,就让我一起练习。

你认为我头发太长了,你就把它剪短,然后你又觉得我牙长歪了,于是我戴了牙套,我看上去像个怪物。

你说我不能再穿着长裤走来走去,于是你找人去做裙子,从不问我怎么想。

夏洛特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对伊娃进行了一番改造,而从来没有问过伊娃自己想要什么。

伊娃虽然不情愿但怕自己的抗拒让母亲不高兴,所以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

你给我带的书,我看不懂,我读啊读,然后我必须和你讨论它。你滔滔不绝,而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我很害怕你会发现我很笨。

但有件事我是明白的,真实的我丝毫不会被爱或是被接受。

我说着你想要我说的话,模仿你的手势,甚至我一个人的时候,也不敢做回我自己。

因为我恨那些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想起那些年,我仍然会全身发抖。

精神分析领域温尼科特提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世界准备好接受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简单说来就是父母为孩子提供稳定安全的环境,及情感支持,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少给孩子不必要的限定,让孩子在一个更大更广的范围里尽可能自由探索和发挥自身的潜能。

过度的管束,以爱的名义行“虐待”之事,没有一处伤痕,却能刺痛一生。

因为“父母总是没有过错的”,那么错的便是自己,我甚至不能直面自己对你的恨,我对这恨也充满了恐惧。

...

...

...

...

自此,维克多终于明白妻子为何会在书中写那些话,为什么说她不会爱。

影片中伊娃是这种心灵伤害的牺牲品,妹妹海莲娜则是生理伤害的代表。

影片于1978年首映。时隔多年仍有启示意义。

甚至现实世界中有一些同类的极端案例。

最近新闻看到的一个悲剧:

...


...

人生或许被各种教育、劝导,也会遇到一些机遇,原生家庭却是一个人命运的底色。

原生家庭的生活模式,也可能是以后自己家庭模式的缩影。

对原生家庭问题缺乏反思,也许能做的只是在这命运的底色上描红画绿。

回到本文最初的话题。这个议案被提出,本身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父母在孩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然而“证件”往往是和应试教育挂钩的一个东西,应试教育是社会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保证教育公平最快捷的方式。

作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需要“凭证上岗”的一劳永逸,而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注: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喵眼看视界。文中图片截自电影《秋日奏鸣曲》,如构成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