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自己的房间(2022)的剧情介绍
就算不是女性主义者,你也一定听说过维吉尼亚·伍尔夫的名言:“一位女性想要独立,一是要有钱,二是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哪怕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如今的女性以及女性主义者处境如何,ta们是否获得了能证得自己主体性的“房间”,并且能够不受干扰地创作与生活?
《一间自己的房间》同名口述访谈,17位身份各异的受访者,在各自的“房间”中,直面镜头,舒展地谈论着与女性主义相关的问题。在ta们身上,“女性主义”不仅仅是某种遥远抽象的性别问题或政治概念,而变成了更具体的个人身份、代际创伤、容貌焦虑、创作与个人风格等更个人,也更鲜活可感的故事。
而ta们的言语与行动似乎也在不断扩展着女性主义的疆界,如此真实,邀请同样真实的你来倾听。如果你也渴望分享自己的故事,《房间2》将留有你的位置,请与我们联络。
哪怕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如今的女性以及女性主义者处境如何,ta们是否获得了能证得自己主体性的“房间”,并且能够不受干扰地创作与生活?
《一间自己的房间》同名口述访谈,17位身份各异的受访者,在各自的“房间”中,直面镜头,舒展地谈论着与女性主义相关的问题。在ta们身上,“女性主义”不仅仅是某种遥远抽象的性别问题或政治概念,而变成了更具体的个人身份、代际创伤、容貌焦虑、创作与个人风格等更个人,也更鲜活可感的故事。
而ta们的言语与行动似乎也在不断扩展着女性主义的疆界,如此真实,邀请同样真实的你来倾听。如果你也渴望分享自己的故事,《房间2》将留有你的位置,请与我们联络。
一间自己的房间(2022)的影评
嘈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的只是静静倾听ta者的困境,但困境不单单是ta个人的
对于这部片子,之前并没有任何了解。能够接触到这部片子,只是因为在豆瓣上刷到了豆友的标记。看到片名,我不自觉地跟前面读的《东京八平米》一书联系起来,因而产生了一点好奇。简单看了片子简介后,下意识便相信这会是我喜欢的片子。因为抛开女性主 ...
《一间自己的房间》观影指南
《一间自己的房间》不是一本圣经,同样,这部片子也不提供任何答案。它怀疑,沮丧,并且不够愤怒,长达五个小时的自陈总被诟病为“习以为常”。就好像某次观看完《让娜·迪尔曼》之后的集体讨论里,仍然有观众旗帜鲜明地反对这样的叙事一样,只要带着 ...
展现了很多种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状态,女性主义在这部片子里更像是一个大氛围,是我们所生存的大空间,而不同的受访者在镜头下,在属于自己的小空间里,展示自己的生命,展示自己的看法。很喜欢这种随意随性的氛围,比刻意的采访来得更平和。像是日本电影小森林,没有太多的主线剧情,更多的是让观影者感受生命的律动。片尾放了一段其中一位受访者的vlog,很喜欢这个设计,像是把舞台归还给女性,归还给大家,所有人都在这五小时的纪录片里翩翩起舞
五个小时全是参访,多少有些审美疲劳…采访的人大多都很尖锐,思想也很片面和极端。但我想问,导演你想倡导的哲学到底是什么?是想把所有的问题抛出来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吗?请问导演你自己的观点和回答在哪里?你自己的哲学在哪里?对采访内容进行全盘录用也是对观众的不负责,整个作品没有形成闭环也是对作品的不负责。总而言之,比我想象中差劲不止一点,后半段看的我如坐针毡,一个字,尬。
最近在广州参与了观影与映后,从午后到深夜,进行了五六个小时的自我审视与社会拷问。当代女性的痛苦与困惑,几乎都能在这部纪录片中窥得一二。从亲子关系、性别刻板印象、容貌焦虑、性骚扰等极其当下的议题,到自由与禁锢、生存与死亡这类长久不衰的探讨,片中的受访者通过近乎赤裸的自我剖析,呈现出弱势群体在某些权力结构下的生存状态。全片的镜头聚焦于受访者面部,微表情一览无余,语句的停顿被无限放大,让观者不禁代入去感受、思考,而这种敏锐与耐心正是人们在生活中所欠缺的。令人惋惜的是,本场观众绝大多数是女性,而本片内容是男性更需要了解的,毕竟强者对弱者没有想象力,需要更多地借力,如影像。然而,既能吸引男性又能教育男性的文艺作品,大概率不存在吧。又一道无解题。
挺好的呀,覆盖的话题讨论比想象中的全面很多,算一个青年一代对于女性议题的集中思考群像。看楼下的在批评,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纪录片,导演只做了中性的记录,这作为采访而言没问题呀?片子从一开始的讨论就直接触及原生家庭这个对于东亚家庭而言根深蒂固的话题,也能理解一些观看者的感受问题,这关乎于创作者融于编辑手法的个体表达,也更多是受访者的个体客观存在,这没问题吧?
印象中此外的讨论话题,覆盖了女性运动与健康、容貌焦虑和社会审美、个体的存在和意识、社会性别公益等等,我很喜欢导演与其中一位没有出镜的受访者的聊天片段,谈及女性的出走与个体意志的互动,很欣赏。整片虽然时间很长,倒也设置了中场休息,节奏虽然缓慢,但总体而言启发性大于教育意义,有这种片子的存在便是挺好的一件事情啦~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本身的平凡渺小而感到无趣 但也会在某个瞬间觉得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第二个我 五个小时的荧幕对话 涉及到的话题远比我想象的多 很庆幸在某个角落 有人愿意去倾听每一个“我” 或许这就是这个影片存在的意义 哪怕当下没有什么改变 但是改变也在悄然发生 期待第二部 想听到更多的声音
鼓励分加一。赤裸质朴的表现形式支撑不起内容本身的贫乏和空洞,前半部分,“歇斯底里”的女体性尤为强烈,中场后则逐渐无力受挫迷茫,最终呈现的是化不开的失败情绪。它既来自那个房间的压抑,也来自作者缺乏将原始影像处理为具有美学风格或公共性表达的“作品”的能力。这部影片应该对话或应该反抗的他者或“她”者或大他者,像女性房间外的急风骤雨,但这五个半小时的访谈更像关上窗子,升起炉火,我感受到了温暖,但担心下一秒就会窒息。我听到了具体的、太具体的声音,但没有得到勇气和广博的鼓舞,而这恰恰是艺术家需要处理的东西。
对于不少内容都有很强烈的共鸣。不过对其中的某位参与者,以及部分言论确实有点不适,那种充满爹味儿的姿态真是让人不爽呢
女权运动所导向的理想社会是不区分性别,不对所谓的男性女性气质进行评判、分类、赞扬、贬损。这样的话多数少数的概念将不复存在,只有个性,没有将人隔阂开来的定义与分野。当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时候,不再是看见一个男人/女人,而是i see you。哪怕大家都是女权主义者,但我仍对她人的生活缺乏了解,五个小时的讲述是珍贵且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