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疲力尽Àboutdesouffle(1960) 断了气(港/台)/欲海惊魂(港)/筋疲力尽/精疲力竭/穷途末路/Breathless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洛德·夏布洛尔
主演:主演:珍·茜宝/让-保罗·贝尔蒙多/达尼埃尔·布朗热/亨利-雅克·于埃/罗杰·哈宁/范都德/克洛德·芒萨尔/莉莲·德莱弗斯/MichelFabre/让-皮埃尔·梅尔维尔/让-吕克·戈达尔/里夏尔·巴尔杜奇/安德烈·S·拉巴尔特/弗朗索瓦·莫瑞尔/JacquesLourcelles/热拉尔·布拉什/菲利普·德·布罗卡/JoséBénazéraf/让·杜歇/雷蒙德·亨特利/Louiguy/GuidoOrlando/让-路易·里夏尔/JacquesSiclier
语言:法语/英语
类型:剧情/爱情/犯罪
上映日期:1960-03-16(法国)
法国 90分钟
精疲力尽Àboutdesouffle(1960)的剧情介绍
身无分文的街头混混米歇尔(让-保罗•贝尔蒙多)从马赛偷了一辆小汽车,驶往巴黎的路上,他因超速行驶被警察逮住,为了脱身,他开枪打死一名警察,来到巴黎后,他躲进当记者的女友帕特丽夏(JeanSeberg)处(躲避警方的通缉之外,他还想方设法讨回一笔卖车赚来的钱)。帕特丽夏去报社时,遇到警长,对方要她一有米歇尔的消息就打电话相告。对米歇尔,帕特丽夏心态复杂,一面深深为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劲儿着迷,一面却嫌弃他太吊儿郎当。
精疲力尽Àboutdesouffle(1960)的影评
反复运用的跳切,碎片化的片段组织,琐碎无意义的对话和肢体动作,营造出具体真实而又疏离陌生的现实。断裂和破碎是始终盘旋在现代与后现代思潮中的命题,所以影片其实和很多法国现代文学/哲学作品同构,譬如卧室片段和恋人絮语,镜头的突然插入和罗 ...
原文载于公众号“影记Venus”,作者:寅马萧萧北京时间2024年7月27日,万众瞩目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启动。开幕式对特吕弗《祖与占》、戈达尔《法外之徒》、贝托鲁奇《戏梦巴黎》等电影的致敬,再度引起了人们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关注 ...
米歇尔(画外音):一样!……我不能没有你。帕特莉霞:你完全能离开我。在戈达尔去世十几天后,我才看了我的第一部戈达尔,《精疲力尽》。我当时正处一段极为不幸的时期,我的不幸来源于“你总是爱上不爱你的人”,我的一位朋友如此诊断道。那段时间 ...
许久未写影评,不知如何写影评,不敢随便写影评。我为自己看不懂镜头语言而羞耻,也为只会写些道德价值而羞耻,乃至下笔时警觉不能写成这样、不能写成那样,于是什么也写不出,写出什么也不满意。前些日子听道长讲艾略特的诗,艾略特曾留下了读诗的方 ...
第一部戈达尔,却并没有我预期地那样讨我喜欢,或许是戈达尔张狂的态度、犬儒的内核和整部电影浓厚的属于年轻人的挑衅基调,与我个人的性格与倾向并不太相符,因此只能得到我有限的欣赏。此外,观看时电影资源的字幕质量并不高,也是一个或多或少的遗 ...
很难用一种对于大情节电影分析的方式审视这部片子。它带给我有趣的地方相当多。在观看中很多次截图来细细品味有意思的对白。对白方面,首先我觉得和大家产生共鸣的就是女主和男主躺在床上讨论威廉福克纳的《野棕榈》里的那句话:悲伤和虚无之间,我选 ...
《À bout de souffle》格里菲斯之后电影语言再无创新,直至戈达尔1959年是世界电影史的断代处、转折点,经历数次战乱的西方社会陷入信仰危机,“万物崩离,中心失依”,年轻男女放浪形骸,堕落天使道德缺失,新浪潮在存在主义思 ...
今天,重温了这部伟大的电影。跳切剪辑、手持镜头、音画错位、无因果关系、不符合电影基本规则、银行里的长镜头、戈达尔和梅尔维尔的客串、房间内的存在主义畅谈、男女主的亲吻、一声枪响和一段精疲力尽的长跑、最终的死亡……这些碎片组成了这部放荡 ...
一代新浪潮大师让-吕克·戈达尔9月13日离开了他热爱的电影与世长辞。要说他留下的经典中,[精疲力尽]不可谓不提。与特吕弗的[四百击]相类似,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施予电影世界的影响,是他承继巴赞现实主义、好莱坞电影元素与技巧,吸收新浪 ...
戈达尔昨天今天去世了他们这一批电影人是孩童一样的白日梦想家 永远用天真、快乐顽固的眼光来审视世界他们用电影拯救过一代又一代人 他们是最温柔的神他的电影似乎在讲述着爱与自由的人生伪命题关于试听语言关于如何营造梦境与文学性 梦的机制是 ...
【上海电影节归来】戈达尔处女作,法国新浪潮标志性作品。本片最大贡献在于对跳接(Jump Cut)的首次大规模使用,打破了好莱坞的连贯性剪辑传统(以30度规则为主)。在廉价旅馆拍摄的23分室内调情戏和夸张的结局都让人印象深刻,也引出了存在主义色彩的思索: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8.0/10)
女主美绝了发型50年不过时
在这群新浪潮大神的脑中,挥霍青春、追寻爱情和直面死亡永远是最正经的事
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跳接"这种手法从穿帮上升到了电影语言的领域.其实都是逼出来的,因为胶片不够,所以只能这样.
本片灵感来源于特吕弗看到的新闻,他将收集的剪报交给了戈达尔,后者不负所托。虽仍能看出不少偶像雷诺阿、希区柯克的痕迹,但无视传统的跳切、嘲讽主流的价值观、虚无主义的态度已足够让人大惊失色,此后一直走在电影革新和实验的前列。而梅尔维尔也正如他在片中所言“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戈达尔影展。
帕特莉霞:听着,最后一句真美。(望着米歇尔)“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你呢,你选择什么?
米歇尔: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看的最为顺畅的一次戈达尔。戈达尔特喜欢拍着演员,然后将镜头拉到其他书画作品,或者直接出现几个单词。表示关注台词最享受,冷不丁就蹦几句经典出来,直接吓尿。影片的最好一幕好熟悉,《白日焰火》是在致敬么?
59年,一个叫戈达尔的小伙子拍了部痞子跟姑娘的电影,因为胶片不够,他想了个招儿来剪片子。后来,戈达尔成了大师,于是,后来者纷纷惊呼,卧槽,跳接诶,牛逼。连这个故事,都可以变成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的另一版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