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欧嘉Já,OlgaHepnarová(2016)的剧情介绍
1973年,七月十日的布拉格,刚满22岁的欧嘉开著一辆失速的卡车衝上人行道,造成八人死亡。欧嘉对警察说,她是故意的!
几天后,地方的报社收到了欧嘉在案发前寄出的自白书,字里行间不只是她的冷漠与残酷,更透露出了一个被世人所拒绝的破碎灵魂:中產阶级的家庭中她有衣食,却没有双亲的关爱,精神状態与孤独令她在工作与生活上屡屡碰壁,渴望爱情的她,几次亲密接触却无法填补她內心的巨大空虚。她以锐利的目光直视著这个她所不爱的世界,求救的信號来不及抵达,濒临极限的欧嘉於是踩下油门。她的衝撞与报復,也將她和人们都推上了无法回头的道路…
几天后,地方的报社收到了欧嘉在案发前寄出的自白书,字里行间不只是她的冷漠与残酷,更透露出了一个被世人所拒绝的破碎灵魂:中產阶级的家庭中她有衣食,却没有双亲的关爱,精神状態与孤独令她在工作与生活上屡屡碰壁,渴望爱情的她,几次亲密接触却无法填补她內心的巨大空虚。她以锐利的目光直视著这个她所不爱的世界,求救的信號来不及抵达,濒临极限的欧嘉於是踩下油门。她的衝撞与报復,也將她和人们都推上了无法回头的道路…
我是欧嘉Já,OlgaHepnarová(2016)的影评
本文来自作者公众号:如於,欢迎转载。“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被毁灭的女人。一个……被人们毁灭的女人。我曾有过选择——自杀或是杀人。而我选择了后者,我要了结怨恨我的所有人。对于这个世界而言,选择寂寂无名地自杀太过简单。‘Acta no ...
群体性社会中渴求独立又无法自处的生存样态。电影的表现方式是外力的不断积压,但欧嘉的态度及与外界的关系却并没有在场面之间得到推进。电影安排了两场有些光亮的爱情,但又瞬间熄灭了。末尾的一场基于对社会审判的杀戮却又是遵从欧嘉式逻辑。
我只记着你叼着烟的美,都快忘了你演技平平。
冷静和平庸只有一线之隔,深意和说教只有一线之隔,客观和无聊只有一线之隔。可惜导演每次都拿捏不到位,似乎他也不太了解自己要写的人物。
有意思的题材,黑白影调的运用也挺适合,但在实现上略显乏力。部分原因来自于导演对于人物处理的犹疑,既不想认同于女主角,又不对之进行批判,原来这种位置便不容易,稍一处理不好就会让人困惑不已。导演提到有受到《穆谢特》的影响,但是感觉与之比起来还是相差太远。
欧嘉告诉法官她杀人是为了防止还有她这样的人的存在,像是在起舞。孤独,便开始享受孤独,疏离他人,行为把自己与凡人隔开。要求死刑,自己是圆满的自己,外界谋杀了她,她是替罪的羔羊,最脆弱的人。结尾精神病桥段,是个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