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这不是一篇影评,就是与这部电影相关的一些故事。

是从什么时候喜欢刘若英的呢?不是她那些脍炙人口的金曲。最早的关于她的独有记忆是她发行《在一起》专辑时,其实我当时并没有怎么听歌,只是单纯地知道她发了专辑,但是封面上她顶着丸子头,背景是浩瀚的花海一直存在我的记忆深处。后来她发专辑、生子、开演唱会、拍电影……她总是义无反顾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其实我没有那么喜欢她,但就感觉她就像个多年前认识的好友,我关心着她的动态,听着她那细细的嗓音,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情怀”吧……

其实这部电影我之前并没有看好,它就像这个奇幻春节档的一股清流,虽然演员配置不错,但是整个片子的类型实在是不适合和其他的电影竞争,导演说选在这个档期上映颇有点破釜沉舟的意味,但市场不会因为你难得的勇气就给你反馈,它如此无情也如此赤裸,于是预售倒数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在春节前夕看过原版电影,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皂化弄人”设定很好,就是感觉到最后有点无聊,我对这部电影更加担心了,原作都无法打动我的电影,翻拍能吗?所以我甚至在犹豫要不要去看这部电影。

到了春节期间,果然这部片子的排片少的可怜。我心想,如果再不看,说不定过几天就没有排片了……当时大概晚上七八点吧,一看晚上11点还有一场,有点想去看,我怂恿我妈和我一起看,我妈有点犹豫,毕竟这么晚了。

无巧不巧,那天遇到了我的一个发小。发小的一个亲戚带她和弟弟来玩。我妈提议要不我和发小一起去看,我心想也行。后来问发小,她也说行。问题来了,她弟弟也想去,她其实不想带她弟弟去。后来俺妈又问发小的妈妈该怎么办,她妈的意思是发小和我一起看电影OK,主要是担心发小弟弟不高兴。后来发小还哭了,我猜她不想因为她弟弟的原因就不去看电影,她不想妥协。其实我刚刚说的只是一个概况,事情的展开过程、我的了解过程都是费了周折的,但大概意思都差不多。后来我一看,明天早上也有一场,于是我提议要不然今天就不看了,明天早上去看,趁她弟弟还在睡觉可以偷偷溜出来。但是发小说,她今天必须看这场电影,晚上11点,哪怕在电影院睡觉。我猜测就是她不想因为她弟弟的原因受到限制吧,毕竟大的让着小的从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可很少有人去关心大的,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这一层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挺适合拍成电影的)后来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带发小和她弟弟来玩的亲戚让我们把票退了,还说不应该这么晚请女生看电影,影响不好……我妈当时就挺无语的,请别人看电影还成我们的不是了。发小之所以为发小,是因为从小就认识了,也并没有因为性别的原因而有什么别扭或是芥蒂。后来我和我妈和发小三人一起聊天,发小当时还哭了,觉得这是电视剧里才有的情节,我打趣说,你家这个亲戚我怎么认不得,我感觉你家亲戚基本上我都认识呀。她说其实她也不怎么熟悉……

就是在经历这样的事之后,我和发小走进了电影院。几个笑点我们都笑了,虽然不是特别好笑吧,但也觉得挺有意思的。最后《人潮里》音乐一出来,我就有种想哭的冲动,凌晨看完电影回到家,又循环了好几遍《人潮里》。后来和发小聊天,她说她也觉得这部电影不错,比隔壁的唐探和李焕英都要好,我说那当然了,也不看看谁推荐的……

突然觉得生活也是场电影,如果看这部电影之前没有经历那场小风波,如果看的不是《人潮汹涌》,如果对奶茶没有那么深的情怀,我会感动吗?也许不会吧。看电影的感受很多时候并不单单仅仅是由电影本身决定的,你当下的状态、你的思考、你的专注,都有可能会酿造不一样的感受,也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之一吧。

我突然想起鲁迅先生一句经典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所以你能理解我为什么给五星吗?如果理解不了那也没有关系,我就是觉得电影好。嗯。

眼看着这部电影的排片逐渐上升,我家旁边的影院排片甚至超过了唐探,我就更加感动了。这部《人潮汹涌》由一开始的不被看好,到现在因为口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排片增多,再想到导演本人,想到奶茶和华仔合作的《天下无贼》,又想到电影最后,他们各自为了一种信念战斗,感动的情绪就悄然滋长。

也许再也不会看到这样的片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