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帅哥乔治·克鲁尼铁了心要当导演了。

上次改编科恩兄弟的剧本《迷镇凶案》,Sir给了差评。

马特·达蒙和朱丽安·摩尔也没能拯救这部空洞说教的电影。

...

今年他终于回勇。

还是黑色幽默,还是美国社会讽刺剧。

这才是该有的样子——

《第22条军规》

Catch-22

...

...

二战尾声。

意大利的皮亚诺萨小岛。

空战结束后,从飞机上走下来一名士兵。

一张沾满血迹的脸。

一片求救的哀嚎声。

他越走越远,浑身赤裸,走过引擎着火的战斗机边。

站在浓雾里呆滞地望着前方几分钟,他开始向远处怒吼。

...

...

...

疯了。

这名疯掉的士兵,叫约塞连。

圣安娜空军基地里的轰炸机机组学员。

本来军营的生活格外愉悦,不紧不慢,等着战争结束全身而退。

我想着等我结束训练了

战争也就结束了

...

...

...

...

...

...

...

可是呢,计划赶不上变化。

由于战事延宕,约塞连训练结束后,还是不得不上了战场。

但也还好。

他的工作就是当轰炸机飞到战场的指定地点,投弹就行了。

有明文规定,只要飞行任务做满25次之后,这一批的轰炸机机组成员,就能退伍。

...

25次,好像每天打一次卡,一个月不到就能回家。

想得太美了。

二战末期,虽然胜负方已成为定局,在意大利上空也几乎没有德国空军。

但每一次上战场,他们还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随时随地还是有被轰下来的可能。

比如,隔壁的战友上一秒还问你晚上吃不吃火锅。

下一秒,他就被轰出机舱外,正好贴在了你的飞机玻璃前。

...

...

25次,是一个机组人员精神压力的极限。

每一次的任务都是一次赌博。

赌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家。

25次,又是他们永远完不成的目标。

这个轰炸机小组却偏偏遇上了一个,只求战果,不管死活的教官。

一次次提高他们的飞行次数后,从25,到35,最后达到了55次。

...

...

无论约塞连跑得多勤快,永远赶不上教官随口报出的飞行任务量。

倒霉的约塞连,不是没有对策。

他装病,扮疯。

...

...

因为军规规定:疯了,就不用飞了。

但这个时候,医生却提醒他,在军营里有——

第22条军规。

这条军规平时不生效。

一旦你“疯了”的时候,它就出现了。

第22条军规说,如果一个人还担心自己的安全,说明他的神志清醒。

也就是说,当你提出自己精神出现了问题,无法操作安全操作飞机。

恰恰证明了,你还保持着最后的理智。

...

...

...

...

你无法自己疯掉。

只有长官说你疯了,你才能疯。

这就是一个逻辑的死胡同。

约塞连,开始是想尽办法跑赢游戏规则。

但后来发现,这不是游戏。

而是每个人被迫遵守的社会生存法则。

...

《第22条军规》改编自约瑟夫·海勒的同名美国小说。

在这本小说里,他更像写的是自己的故事。

二战爆发后,海勒应征入伍,在地中海科西嘉岛的美国空军基地担任轰炸手。

跟约塞连相比,海勒在意大利和法国上空执行过了60次战斗任务。

比约塞连还要多9次。

在他的小说里,这座美国空军军营就是一间疯人院。

也是一处缩小版的美国社会。

里面有因为名字叫梅杰·梅杰(Major·Major:也有梅杰少校的意思)的中士。

因为军队里缺了位少校,就随便把自带军衔的他,提为少校。

...

...

而这个徒有其名的梅杰少校,对指挥、文案工作一无所知。

他在办公室里指挥起来,只能让人想起沐猴而冠这个词。

...

书里还有一个可以拿出来当段子讲的故事。

德·科弗利少校的离奇失踪。

...

而始作俑者,也是约塞连,他知道飞博洛尼亚的任务就是个自杀行为。

约瑟连不得不想了个狠招。

半夜将指挥图上的轰炸线上移几度。

还跑去指挥官帐篷里,在指挥官睡得迷迷糊糊时,说美军空军已经拿下博洛尼亚。

...

...

睡糊涂的指挥官根本没有确认过这个事实,就跟上头报告了这件事。

而傻乎乎的德·科弗利少校,相信这个在军营里传开的假消息。

第二天兴致勃勃跑去博洛尼亚,去想着占领这栋楼当军队的司令部。

在他一把扯掉门口的万字旗,推门进去之后发现.....

...

...

一帮的德国士兵在里面开会。

德·科弗利少校傻了。

德军也傻了。

...

从此,就再也没有德·科弗利少校的音讯了。

这群人可真怪。

还记得那个“第22条军规”吗?

没有人能够说自己疯了。

所以每一个疯掉的人,只好继续假装正常着。

直到这个军营里,再也没有一个正常人。

...

假装正常的代价是什么?

约瑟连的战友麦克瓦特,开着飞机俯冲向战友游泳的海滩。

这充其量就是一场恶作剧。

但飞机的控制杆突然,失灵。

...

噗的一声。

站在甲板上的战友,沾在了飞机玻璃上。

麦克瓦特,也开着飞机撞向了海滩上的山坡。

活生生的战友们,下一瞬间,变成了两具尸体。

在这个年代,谁都会背着几条人命,如果都去负责,可能会累死。

约塞连也不例外。

他指错了报道的帐篷,害死了新来的小士兵。

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还是淡定的吃了口土豆泥。

用一句“shit”就盖过了他此时的慌乱。

...

他的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任务失败。

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好兄弟,一名机尾射手。

当他怕再一次害死新来的机尾枪手,让他坐在飞机侧方时。

...

...

飞机这一次侧方引擎受袭击,新来的机尾射手又死了。

...

在战争中,约塞连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感谢你们的牺牲。

但他不需要被感激。

他只想活下去,把控好自己的小命,不是要冲着牺牲去浪费的。

小说里,约塞连就是一个小虾米。

在他看来,任务完成,自己就可以活着离开了。

这是一种工作。

而不是一种义务。

...

...

...

他以为,自己只要完成了任务,就能回家了。

但终于发现,自己玩不转这个模棱两可的社会游戏。

在一次飞行中,有一个这样的细节。

投放炸弹的时候,约塞连把一只手伸出了窗外,扣着战友尸体粘在玻璃窗上的血迹。

他觉得恶心,也觉得害怕。

甚至他以为扣掉了这个,就可以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

在这个不允许疯掉的地方。

他不可抑制地疯了。

疯掉的只有他吗。

想想看第二十二条军规后,还有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

你必须幸福。

必须正能量。

必须和所有人一样正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