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叔从没见过这种“明星纪录片”。
多数明星纪录片,说实话,不讲究——
先是“明星”,其次才是“纪录片”。镜头里有那个人就行了,至于怎么拍,无所谓。
但这一部不是,以至于肉叔都想把“明星”两个字删掉。
看转场。
汽车驶入重庆的隧道,驶出时,已经来到波士顿的街道。
波士顿的小型户外音乐节,一个后仰,镜头来到国内演唱会。
离开演唱会的车门再打开,来到台湾的录音棚门口。
同景别转场、相似性转场、封挡镜头转场……
技术难不难咱先不说,起码这是个正经做纪录片的样子。
拍的是谁?
王源。
做成普通的“明星纪录片”,零零散散的花絮片段一攒,再往网上一放,效果怎么着也不会太差,还接地气。
但王源想得更多:
有想过做成vlog,随时分享我的时刻
但我希望郑重一些,更有诚意一些,更诚恳一些
这么讲吧。
vlog,是精确的情绪片段。
但纪录片,是没有标准指向的一段人生。
肉叔好奇的是,在这个夏天,王源经历了什么,才会让他坚持把它拍成了纪录片——
没有哪个夏天像今年一样
三个关键“道具”——
船、车、摩托车。
纪录片开头,是重庆,王源老家。
王源坐在嘉陵江的一条小船上,眼神复杂地看着洪崖洞赛博朋克味浓重的夜景。BGM是他的歌《吆不到台》的主歌部分:
我不再是你印象中的小孩。
片尾,波士顿,王源读书的伯克利音乐学院所在地。
王源在一艘帆船上,跟几个人奋力迎着阳光和海风,拉起风帆。BGM突然炸起《吆不到台》的副歌:
今天起我就要做我自己
我都是吆不到台
(“吆不到台”,重庆话中的“很厉害”)
一点点首尾呼应,但又截然不同——
从长发到寸头,从黑夜到白天,从乘舟到扬帆,从抒情到激扬。
呼应和对比之下,是一次肉眼可见的蜕变。
所谓变化,其实就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成长。
以前的王源害怕“变化”。
他的初中班主任、大朋友刘彬斌回忆:
每次回学校,他都会积极张罗吃饭,请大家看电影,希望时间还停留在原地,大家依然是好朋友。
而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接受变化。
长大后的王源“想通”了,红了就是红了,他能做的不是改变它,而是:
(能红)我实在是太走运了
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希望有一天
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把名气与实力两者的距离
缩减到最小
所以这个夏天,王源来到了伯克利音乐学院。
-现在还唱不了
-快了,你伯克利回来肯定能唱
车。
片中数次出现了“车”。
一开始,是乘客王源,乖乖坐在后座上,任凭司机把他载到目的地。
这个夏天,王源去学车,纪录片中,第一次开车外出前往目的地。
就像是对“成长”的隐喻,对比镜头要说的,不是简单的座位调整,而是他对于方向的掌控——
小时候的王源,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安排了许多:
从成为练习生那天起,唱什么歌、练什么习、说什么好、化什么妆,乖乖听从安排。
即便是乍着胆子,怯生生地在街头唱卡拉OK。
今天在这里唱歌
是声乐老师叫我锻炼胆量
但身边的工作人员发现,他已经明显地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衣服是不是可以这么配,造型那个样子会不会好一些
他自己本身是脑子里面有东西,有想法的
不仅是这些小事,演唱会主舞台的设计,他也有明确而且可执行的想法,主动拿出来跟大家沟通。
就像从乘客到驾驶员,成长嘛,说到底最重要的改变就只有两个字:主见。
不再单纯地听从安排,王源也不再想做一个依附于别人的想法、包装出来的偶像。
但要迈过这道坎,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就像片中王源骑山地摩托车。
一开始兴奋地戴上头盔,拧了拧油门,一切好像轻而易举:
这个车真的随便漂
漂移随随便便的
下一秒……
油门一拧,结结实实摔了个屁股蹲,嘴上犟了一句,推着车噔噔噔又冲上了坡:
车估计坏了
人没事
走呗
成长当然免不了摔跤。
关键是怎么应对“摔跤”。
王源的选择是坦诚:
有时候音乐,还有表演、舞蹈这些方面
就因为积累不够,我其实最慌的是这个
我很慌,就是自己实力不够,我比较慌这个
坦诚,通常指向不服输——
我承认我现在还做不到,但只要“人没事”,我就是要做到,那就“走呗”。
《没有哪个夏天像今年一样》里,晚上十点半,王源仍在练歌,但这首歌调太高,愣是唱不上去,镜头下的王源苦笑:
我为啥要作践自己写这歌
那能怎么办?
接着练呗。
船、车、摩托车,既是成长道路上的三次自我跃迁,同时也完整串联起一个纪录片的结构。
而当所有的拍摄手段,都在尽量远离“明星”、尽力抵近“纪录片”时。
才让我们更容易看清他——
王源。
他在这个夏天的经历,其实用他自己在《环球人物》专栏的一句话就能概括:
十八岁的我,想透过音符和字句,说出一些热烈与孤寂。
就是“热烈”与“孤寂”。
怎么定义“成长”?
说两句看似不相干的吧,蒋捷的那首《虞美人·听雨》,是肉叔个人觉得把这两个字诠释地最充分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歌楼、客舟、僧庐,红烛、江水、石阶。
每个人的长大都绝不相同,但有一点,是所有人共通的:都一定是在经历一些郑重后,学会与自己独处、学会品味孤独感。
就像《没有哪个夏天像今年一样》中的王源。
一个男孩在自己的18岁的夏天,安排了一张音乐作品、一场演唱会、一个纪录片、考驾照、跟爷爷聊天,充满仪式感地跟未成年告别,开始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当然孤独。
一个人来到完全陌生的城市,空荡荡的出租屋,所有的家居和生活用品都得自己置办。
在宜家拖着比自己身形大好几倍的购物车、扛着袋米走遍整个波士顿街头、在家照着图纸组装沙发……
这对之前一直有团队照顾的王源来讲不算容易,他后来有说到:
那是第一次去宜家,都搞不清怎么买,还以为要搬上样品去付钱。
他与这座城市最矛盾的时刻,就是他收拾完这一切,躺在卧室地板上——
背后是灯火通明的夜景,眼前是一张空荡荡的床垫。
王源靠着窗户,吧嗒,拧开了一盏小小的台灯。
享受孤独对所有人来说,都没那么容易做到,何况是曾经经历过那般“热烈”的王源——
王源在台北录音室录歌。
录完已经深夜,他和老师告别,说要去夜市逛逛。
老师噗嗤一下笑了出来,像是听到了特别好笑的笑话:
去吧,我看你怎么出得去
即使到这个点,录音棚外面仍有热情的粉丝们在等待。别说夜市了,你先出得了这个门再说吧……
纪录片里,王源去西安参加某品牌活动。
人还没到,商场已经汇集里三层外三层的粉丝。聚集的人多到保安需要临时换条路线带王源团队停车。
而王源也回应着这份早早过来蹲点的热情,他在退场时主动停下来打了好久招呼,直到被保安因时间问题推着离开。
更不用提个人演唱会,场内座无虚席,粉丝激情合唱……
能让王源从这般“热烈”,清醒地去体会“孤寂”的,只有一个原因。
他心底某样炽热的东西。
去年,王源自己写的《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火出圈。
这首歌诞生在他参加《我是唱作人》节目期间,而在此之前,根本没人看好他能掀起什么水花。
看看一同参赛的其他选手:热狗、毛不易、梁博、曾轶可……都是实力过硬的歌手。
跟他们比,王源就好像差点意思。
偏偏他还特别“虎”。
互听DEMO环节,其他嘉宾都不愿意先上,王源却冲出来第一个展示。
结果并没有得到认可,互选排名在第六位。
这都没打消王源的积极性,在反选对手挑战时,他选了DEMO公认最牛的热狗。
没有意外,王源输了。
正常人踢到块钢板都不会踢第二次了吧?可王源紧接着再度选了热狗,甚至要用RAP挑战。
于是有了《吆不到台》。
重庆话,“你很了不起吗”的意思,这个词也是对王源自己说的,他觉得站在舞台上,就要有种“我很了不起”的自信。
说实话,很悬,团队都为他捏了把汗。
团队一开始不建议王源参加,容易吃力不讨好,招来骂名。而且,王源手里没有一首完整歌曲的存货,全都得在比赛时现写,风险太大。
但王源坚持要去,他很清楚,这是眼前为数不多的能向大众证明自己的机会。
“成为歌手,而不是流量歌手”,这是王源心底炽热的东西。
这次赢了。
从小踏入演艺圈,王源势必要失去很多:无忧无虑的童年、无话不谈的好友、父母的陪伴……
抛开这些后,孤独,会成为一种常态。
王源妈妈有些后悔,她曾表态:
如果可以重来,绝对不会,我绝对不会让他走这条路。
王源反倒特别坚定:
如果重来一次,还会选择走这条路,为什么要平凡地过完一生呢?
然而他也明白,TFBOYS的走红,有很大部分原因是赶上国内偶像组合的空白期,所以他在多次采访中都说“我真是太走运了,我现在的实力承受了不该有的人气”。
如何让实力追上运气?
在事业巅峰时期,清醒地选择了求学。
没有按常规的边上国内院校,边搞演艺事业的路走,而是跳出舒适圈。只身去往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学习如何独立生活,更专注的学习音乐。
当然,经历过如同纪录片中的船、车、摩托车一般的蜕变、成熟、跌倒、站起,你不会相信,这是什么“暂别”。
王源在伯克利结束一天的课程,被问“怎么样”。
又一次露出那种坦诚之后的不服输:
上午是乐理,下午考的就是声乐
其实我自己能感觉到
不会垫底,但是其实没有那么好
但你来这,你是来学校
你要是特别特别好了,也不用来了
就是还有很多很多进步空间
还有很多很多地方要学
你就会相信,王源前往伯克利,就是为了:
让更好的自己,更配得上所有的被喜欢。
你也会期待,从孤寂和热烈中走来的王源的……
下一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