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命科学研究者,笔者一直在试图理解生物本身的奥秘,在惊叹生命进化完美的同时,也不禁会想起人性中不完美的地方。电影开始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的,古人的“完美”和今人的“不完美”,也体现了人性不完美的现实。而进化不完美的地方往往是花费我们最多精力的。相对于鼻子耳朵眼睛的部分,牙齿是进化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就是在这种不完美的事情上,我们花费了最多的精力,很少的医院是五官的疾病,但是牙医却攫取了最大的利益。一年一次体检检测很多的器官,但是半年就要洗一次牙,这就是最好的证据。
在这里说明一下呀,笔者自认为也是“病态”家庭中的病人,因此看事情的角度可能迥异于一些人,或者呈现中更多的病态。就好像媒体在究问为什么李健没有孩子的时候,李健的回答是,觉得自己还没有优秀到需要继承。很多时候笔者也是有类似的想法,虽然上了大学,读了博士,出了国,但总是觉得自己太多的问题,更多如此“病态”的人反而会增加社会的不完美,一个人空空如也倒也挺好。但是父母好像并没有看透如此。
说了那么多废话。目的就是如果评论有违您的看法,还敬请见谅。
看到这样的一部电影,阳光普照,五味杂陈倒是真的。何尝来说,这不是一个“病态”的家庭呢?对于这个电影的理解,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他的那条短信。虽然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很正确(雾都伦敦的阳光可能就不及法国南部的沙滩来的多,所以阳光也不是公平的。),但是这并不影响这句话对整部电影的诠释。许光汉饰演的哥哥,说到去动物园那天的天气,说到每个人都有阴影,但是他没有,而在前文中,也是处于阴暗中的司马光看到了砸缸的光芒万丈的司马光,司马光也是有自己的阴暗处,虽然我不知道他说的阴暗中的司马光是什么意思,也许就是觉得司马光是一个虚伪的人,说这喜欢简朴厌恶奢侈的事情吧。
他也说他弟弟是有阴影了,从一开始就是爱哭的孩子有奶吃,他喜欢坐母亲的自行车,有时候一骑就是两三个小时。可能是回到了家里,大家的目光都被更加优秀的哥哥所吸引,反而自己的关注就会减少,只有央求母亲骑车载自己的时候,才会有母亲独处独爱的机会吧。而去了小学不开心,更可能是发现,自己的努力也不及哥哥之万一,造成了自己的困境。而这种困境又是自己无法和父母抱怨的。笔者家中有个妹妹,很明白那种成绩出来之后父母就会拿来比较的情况。这种比较既造成了弟弟的困恼无法自拔,也造成了哥哥想要完美无瑕。而这种比较中,哥哥只能拼命的努力,来不辜负父母的“殷切”,而对于弟弟来说,再怎么努力,也不及哥哥,也就逐渐不要再努力,索性甚至破罐子破摔。彻底把自己的阴暗展现出来。
他也提到他的小女友的阴暗面,我不认为他是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反而可能只是在看大猩猩时的胆小。这种胆小可能在哥哥看来也是不可表现出来的。即使在大猩猩拍玻璃的那一次,他有一激灵,但是终究没有表现出来。
他说他没有没有阴影可以躲避,到处都是阳光普照。这个不是很可以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是他自己表现的阳光普照,还是其他人给予自己的阳光普照呢?从常规逻辑推测是第二种,就是其他人给予自己太多的阳光,所以无暇躲避。但是我更认为是第二种,是他自己表现的阳光普照,让另一个阴影的自己无法躲避。就好像我们常说的灯下黑一样,阳光的存在让我们往往忽视阴影的存在。晴空万里的天空飘来一朵薄云,这个薄云是无法掩盖太阳的光辉的,但是忽略它的存在,可能就忽略了即将的倾盆大雨。而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就是大儿子的死亡。
他的死亡,有的人说是抑郁,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是抑郁的表征,抑或者很难看出来。但是他真的是抑郁吗?还是不堪重负的选择?后者感觉说服性更强。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就是说“对不起”的他的“准女友”。他表现的阳光普照,表面的自己赢得了自己喜欢人的喜欢。但是这种喜欢会不会因为自己阴暗面的暴露也荡然无存呢?他看的很清楚,在弟弟表现出阴暗面之后,他的父亲是怎么表现的,甚至不愿意承认他是自己的儿子。因此可能在内心中哥哥就知道无论如何都不能表现出阴暗面,无论在父母还是在其他人面前。而现在“准女友”的出现,也让这种压力急剧增加,他更要表现的阳光普照。
他的多面表现,父亲的好儿子—好好学习;母亲的好儿子—分担烦恼;弟弟的好哥哥—带女友来看他;准女友的好男友—要有男友力。种种完美的表现让他感受到自己只是他们对于自己应该有的样子的投射。如果自己不是这个样子,可能这种感情则不复存在。父亲会像对待弟弟一样对待自己,母亲会更加的忽视自己,兄弟的感情会更加的淡泊,女友也不会喜欢自己了。在这种压力下,留下一个完美的自己何尝不是一个对他的解脱呢?他的悲剧并不是个人的悲剧,也不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在人与人相处中,太多不完美的家庭都在产生“新的病人”。他只是众多“病人”中的极端体现。
笔者很喜欢说一句话,虽然不一定正确,就是“如果你像我一样了解我,那么你也会像我爱自己一样爱我”。很少的时候我们才会展现真实的自己,更多的自己包裹在层层的茧缚中,逐渐让自己窒息。虽然标题有“病态”,但是并不是真实的生病的意思,而是人性和人心的那种复杂和不可穿透性。相对于其他社会,我们的社会在过去的四十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每一代人的想法几乎完全不同,从祖父母辈想怎么生怎么生,到父母辈,想怎么生偷着生,到我们这一代,要怎么生都不生。社会在极短时间内的迅速变化,生拉硬拽式的牵着家庭前进,最终都变得支离破碎。
在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时候,笔者就想到,小农经济破产的社会,“每个人都是布恩迪亚,每个城市都是马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