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的世界》文学化和视听化


分析电影最后的部分,主人公经过一波三折的,在一望无垠的海里漂泊触到了结界般的超大半圆天幕,即将揭发真相的他处于惊愕状态。截取这部分的电影文学剧本为:


海洋 外景 白天


就在杜鲁门快要被下一阵海浪卷起来的时候,他突然用全部身体紧紧抱住方向盘,准备最后一次对付下一阵海浪。但是,海浪没有卷过来。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海面上出现了一片特别的水域。在那些滔天骇浪之间,有一条比较平静、几百码宽的狭长水域——一片令人好奇的逃生航线。狂风暴雨渐渐平息,黑暗也慢慢退去。水面上罩着一片薄雾。杜鲁门沿着这条水路前进。


几块很大的黑色的模糊物出现在地平线上。陆地?岛屿?这些东西,是由一些巨大的机器组成的,包括一个很大的轮子,只有一半露在水面上,看来是那些特别巨大的海浪的源头。


杜鲁门驾着那艘破旧的小船向难以想像的海平面的方向继续前进。一切都很平静,突然船头撞到一块巨大的蓝色墙面,杜鲁门差点都要摔倒。他平衡好自己,从甲板爬到船头。在他面前,是一面从海水里竖起来的、有透视背景效果的超大半圆形天幕。他一直认定是天空的这个地方,原来只是画出来的超大半圆形天幕。杜鲁门向上看去,睁大眼睛也看不到天幕的高处,因为这面天幕角度很陡,无法看到上面的尽头。


杜鲁门一只手拉着小船,伸出另一只手试探性地摸了摸画出来的这面超大半圆形天幕。他摸到了天!他环顾四周,笑了起来。


分析该段剧本的文学化:


第一点,剧本本身要具备阅读美感而非仅仅是工具性的拍摄指南。该段具备阅读美感,通篇阅读下来很有画面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漂泊的小船在惊涛骇浪中起起伏伏,而后将男主带到平静如水的大海的尽头,直至最终男主发现生活在虚假世界的真相,能够使读者感受到由紧张到舒缓又到紧张的情感过度。对于画面铺叙的镜头感,通过文字的叙述便能够很好的体会。


第二点:剧本的文学性是必要的、精炼的,而非过渡渲染和累赘。短短的500字就将电影的拍摄方向以及所要传达出来的东西,准确精妙的表现了出来。例如船的特点是破败的小船,墙的特点是蓝色的有透视效果的巨幕,这些细节的特点很简明扼要,这些文字是缺一不可的。剧本对于该段的描述没有过分的去渲染人物内心的心理和外界环境的自然描写。形容词简练扼要,没有冗杂赘述的表达出了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的基本特点:由波涛汹涌的浪涛间转至平静的大海尽头。最后剧本说“他摸到了天!他环顾四周,笑了起来”。这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同时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楚门即将逃离这戏剧化的幕场,这里的“假”生活。剧本的文学化区别于文字化,剧本的文学化通过电影表现出来,会产生巨大的张力,而非冗长的用很多心里话来表现男主的内心情感变化,单从外在,表现出一句他笑了起来,这笑多么的让人不寒而栗,而又冲突异常。电影的文学性要求,剧本对于人物的描述需要简明扼要,人物情感需要观众在画外仔细揣摩,不能够明说楚门内心的纠结惊讶的心理状态,这是文学性的另一个特点。


视听化:


在视听化中,为了营造剧本所描绘出的紧张感,运用了交叉剪辑,一方面拍摄在男主在汹涌的海浪中挣扎的镜头,一方面拍摄观众在电视机外的情绪反应。摇晃的运动镜头,连续的短镜头相接,增重了紧张氛围。在全片的拍摄中多采用一种偷窥视角,包括分析的这一段中也是采用了一种用望远镜偷窥视角的客观镜头。声响多使用自然声,汹涌的浪头拍打船栀,簌簌地风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声,很有现实感。为了渲染情绪,在男主挣扎上岸时使用舒缓的音乐,中景拍摄男主的情绪化表达,同时也能看出他与环境的对抗关系。最后远景拍摄他所处的世界,一个虚假的,被围在蔚蓝色的巨幕里的生活假象。构图上,人物占比的渺小,表达出楚门被困于巨型假象的实情。最终他知晓了真相,并向着真正的世界走去,全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