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一白

我终于把魔爪伸向东北喜剧了。

1

聊喜剧之前,先插点题外话。

作为东北人,有些历史我都不知道。

...

东北地处关外,自古自然气候恶劣,有着其他地区没有的地理劣势。东北古代为女真族,近代为清朝,对于汉人来说东三省历史相对较短。

但在近代出现了很多名人,尤其清朝的康乾盛世时期。

代表人物: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多尔衮,康熙,乾隆,雍正,刘墉,和绅,张作霖,张学良, 曹雪芹,高鄂,冯仲云,赵尚志,吴克仁等等。

最让我感到自己无知的是曹雪芹居然是辽宁铁岭人。看来我有必要恶补一下小时候没怎么读的《红楼梦》了。

...

还有这里的刘墉不是作家刘墉,而是宰相刘罗锅。

有一位我最喜欢的青年作家双雪涛也是东北的,著有《翅鬼》、《飞行家》、《平原上的摩西》、《聋哑时代》、《天吾手记》等,可以说东北青年一代作家的代表。

...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的《宁古塔》一章写过一些东北的历史。

东北虽然历史不长,但在清朝是文人的流放地。结果就造成了俺们那旮瘩人还有点文化底蕴,不光东三省内的人相处融洽,而且不排斥外省的朋友。和深圳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标语差不多,俺们那旮瘩是“来了就是东北人”。旮瘩(gā da)这个词有1.2亿人口在使用,唯独我家乡大连那旮瘩特殊(我也是被带跑偏的)。

...

不管是哪里人到了东北,口音都会被带跑偏,整个人也会变得快乐。嗯,就是这么自信。

无疑,东北的喜剧是有文化底蕴支撑的。再加上东北一带的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相互交融,必然会碰撞出瑰丽的喜剧文化。

2

东北人有三大基因:幽默、侠义、豪迈。

最重要的还是幽默。从东北走出来的喜剧演员至少能在中国喜剧领域占据半壁江山。

...

赵本山、潘长江、高秀敏、范伟、巩汉林、黄宏、毕福剑(大连普兰店人)、小沈阳、沈腾、宋小宝、马丽……

...

我最喜欢的两位喜剧演员无疑是赵本山和沈腾。

赵本山老师就不用说了,那么多年的春晚小品,已经成为了好几代人的记忆。创立本山传媒,做刘老根大舞台,开乡村喜剧之先河,可以说是东北喜剧第一人,为东北喜剧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得小时候我有次表演本山老师的《小草》,把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他给我留下了太多童年的美好回忆。

...

...

沈腾,中国内地影视演员、导演、编辑,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表演系。

曾出演开心麻花舞台剧《想吃麻花现给你拧》、《乌龙山伯爵》、《索马里海盗》、《甜咸配》等经典话剧。

在主演电影《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羞羞的铁拳》等作品中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五登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今天的幸福》、《今天的幸福2》、《投其所好》、《一个女婿半个儿》,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参加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第一季并获得冠军,同年首次参加真人秀《咱们穿越吧》,并收获大量粉丝;后加盟浙江卫视《王牌对王牌》第三季,担任王牌队长。

...

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欢乐喜剧人》中的夺冠作品《感染者》。当那一大群僵尸出来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沸腾了,这哪是喜剧,简直就是大片,隔着屏幕都颤栗了,现场效果得震撼到什么程度。

3

和这些人比起来,张浩简直就是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小角色。

用抖音行话叫野路子出身。

...

很多人都看过那部微电影《二龙湖浩哥之四平青年》。

...

...

几年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眼泪都快笑出来了。小成本、小制作、小人物,却有大笑料,大概有二龙湖那么大。

豆瓣网友的评论更有意思:

由于文化部的封杀,使得流传更广!

《四平青年》就是大陆Clut片里的《霸王别姬》。

关于Cult片我们有必要上一课。

...

Cult电影(Cult film/Cult Movie)是指某种在小圈子内被支持者喜爱及推崇的电影,指拍摄手法独特、题材诡异、剑走偏锋、风格异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富有争议性,通常是低成本制作,不以市场为主导的影片。

简而言之,就是属于非主流领域却能在特定的年轻族群中大受欢迎的电影作品。

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类型多元化:暴力片、科幻片、恐怖片、黑色喜剧、西部片、实验电影等等各种标榜着另类和决不妥协口号的电影,都可以成为Cult电影。

常常是科幻、恐怖、音乐、动画、喜剧的大杂烩。

抛开粗俗不谈,咱也别拿张浩和老一辈的喜剧演员对比,至少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张浩式喜剧,以侠义为内涵,有点傻笨的“黑帮老大”式幽默。

遭到文化部封杀多半是因为粗俗和黑帮元素。但我们小时候看《古惑仔》系列,最让人触动的点永远是侠义,而不是黑帮和暴力。

电影毕竟是电影,有判断能力的观众,懂得在侠义、幽默和黑帮暴力之间做好取舍。

...

文化部封杀考虑的是电影对青少年和没有判断能力人群的影响。

个人认为与其封杀,不如学习一下国外的电影分级制。

稍微扯远一点,最近《我不是药神》被控烟协会批评:吸烟镜头过多。让人觉得可笑的是一边倡导禁烟,另一边还要生产香烟。

换个角度想也很正常,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矛盾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美国电影业也有过《海斯法案》,禁止电影展现过多和过于直白的与性有关的镜头。后来也废除了。

这个时期很多电影人学会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甚至比直白的呈现更加让人浮想联翩,那是人类想象力的胜利。

回头再来看张浩的电影,我看到更多的是他的幽默和侠义。以及在所谓“社会黑暗面”之下,平凡的普罗大众展现出的俗世情义和人间烟火气。我们看他的电影取的也是这一瓢。

一个没有背景,没有镀金头衔的平凡人,也可以靠着自己的力量当导演拍电影演电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甚至带动家乡的电影产业发展,让我们更多人知道了四平这个地方。

这些都是张浩值得我们赞赏的地方。

...

至今还记得《四平青年之古惑仔》里有个镜头:

浩哥从高速行驶的出租车上开门下车。

那股子虎劲儿和幽默能让人笑上大半天。

...

但除了《四平青年》第一部的豆瓣评分还可以,浩哥的其他作品评分都不怎么样。

他的局限之处在于:小众的Cult电影,审查限制的元素,“东北黑帮傻老大”的人设,“高雅人士”和“正统电影”的鄙视。

至于东北话幽默的地域限制,可能早就没有了,因为东北话寻根溯源还是北方话,接近普通话,但又有地方的特色和喜感。

豆瓣评分侧面也反应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四平青年》第一部的成本最低,也最粗俗,但却最有趣,最自然,最接地气,最受欢迎。

昨天我又看了一部浩哥的喜剧电影:《二龙湖疯狂代驾》。

...

豆瓣同样是低分。剧情设定和反转确实有些不合理,也不太自然,两个外国杀手的智商有点过低,也有人吐槽土洋结合和屌丝设定,但我还是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可取之处。

土洋结合的东西多了去了,就是这种反差才能制造笑点。

喜剧电影最重要的一点是让观众狂笑,我觉得他做到了。

有人拿屌丝设定来否定这部电影,我觉得没必要。

处在权力顶峰的人真不见得有平凡屌丝的快乐。

张浩在这部电影中最大的进步是:

剔除了很多粗俗和黑帮的元素,反而更加关注小人物在面对金钱利益诱惑时的内心挣扎和选择,还有浩哥身上所具有的东北人的幽默和侠义。

张浩从一个东北二人转演员,到电影导演和演员,吸引了各方资源,惠及了家乡四平的喜剧和电影行业的发展。

他是东北喜剧界的一朵奇葩,却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我们不需要拿他和东北喜剧界的泰斗比较,他就是张浩。

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幽默、侠义和给我们带来的快乐,那就够了。

...

网友问过最多的问题就是:

二龙湖浩哥是黑社会吗?

《四平青年》第一部无疑给张浩带来了最大的争议,片中随处可见的脏话粗口和黑社会元素,无疑触动了四平政府和文化局的敏感神经,但最终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四平青年》还是过审了。

张浩聊得最多的还是第一部电影,后来的几部,张浩觉得束缚越来越多,戏越拍越假。

看过《无主之作》的影迷应该记得片中有个让人费解的镜头。

...

伊丽莎白赤身裸体在弹奏钢琴,她对身后的库尔特说:

永远不要把目光移开,库尔特。

所有的一切,只要是真实的,就是美好的。

有多少人把她当精神病?她不过是有着敏锐的艺术直觉。

电影需要反映真实,太多的束缚只会让电影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张浩能在各种审查之下,把Cult电影排成那样已经是一个平凡人的巨大突破了。

看过一篇张浩的采访,《四平青年》第一部没有剧本,有段时间电影几乎拍不下去了,张浩每天跑去叫总监蓝波(电影中饰蓝百万,文首那首歌是他唱的)起床。

我又看到了东北人的拼劲儿。

他对乞丐、对四平60多岁孤寡老人“二哥”和对喜剧的态度,他最真实的东北人性格,你都可以通过这篇深度采访了解。

张浩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点赞分享转发。

胡诌白扯:

小说、电影、随笔

胡说八道,别太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