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本周看了一部纪录片《监控资本主义》,呈现的方式是虚拟与非虚拟的结合,一部分邀请前科技大公司的专家来讲述自己的工作方式或是伦理道德的人士来讲解大公司的科技产品违反伦理道德的部分,另一部分是通过一个家庭情景剧的形式,一个普通幸福美满家庭的小孩是如何通过app的推送接近极端主义的,就像《黑客帝国》,每个人都被关在一个匣子之中,计算机被拟人化,站在这个人面前来决定给他推送什么。

以下更多是个人感知的部分,身边和接触到的太多人焦虑、抑郁,特别是年轻人,许多人认为年轻人是最没有经济压力的,但是同伴之间的竞争,网络上展示的贫富差距,都让他们变得更加敏感、脆弱,朋友圈、微博加剧了这种差距。本来一个人对自己的周末感到心满意足,然而打开朋友圈,其他人可能在国外度假,这时候此人的平静心态被破坏,变得十分恶劣,对自己只能在家里睡觉的境遇感到沮丧,甚至牵引到觉得自己非常失败的境地。

网络也加剧了孤独,之前听播客,印象最深的一个观点是,现代性的副作用也许就是孤独、焦虑,提出的疑问是,是否现代性本身就一定更符合未来的发展?从个人举例,一个人起床之后打开播客,和朋友连线聊天,看视频,吃饭时也在看视频,午休,继续看书、看视频,其实整个行为是非常封闭的,既没有与自然接触,也没有与其他人有除了音频/视频通话之外的联系,就是与电子产品的长时间交互。长时间对着电脑本身,也是会感受到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分割在各自的小世界里,难以彼此建立联系。

小世界中,每个人接受的推送也是非常个性化,以至于观点重复的。删掉抖音和微博绝对是在手机上必须做的事,杀时间利器名不虚传,看完抖音几小时之后,毫不记得当时看了什么。不仅如此,现在的网络环境变得更为对立,推送的内容,也是与之前看过的内容相类似的观点,本身所秉持的观点只会变得越来越集中,简而言之就是观点变得更为极端。科技公司只需要你的关注度,不需要考虑这些信息本身是有害或是有毒的。舆论控制外加积聚的观点强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单一观点只会成为主流,网络骂战只会越演越烈。

还有自由意志,做决定时很容易受到天气、是否睡眠充足、今天发生的事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被诸多小事影响之下的决定算是自由的决定么?买衣服时会判断是否流行,什么是流行?不就是重复出现的样式,见过很多遍形成了记忆,就成为了流行,成为了买当季的衣服时下意识判断的标准么,那么这件衣服究竟是买者现在确实想买的,还是广告和其他讯息在脑海里种下的种子。LV的广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在年轻人中做了无数的广告,它所秉持的观念是,也许年轻人现在买不起,但是有了几个月的工作收入时,很可能就会立马入手一个该品牌的包包,强调的就是这种渴望在内心的栽种。

现在时代最缺的是什么,不是毫无意义的观点输出,最缺的是拒绝接收过度的信息与某种程度的独立思考。删掉抖音、微信,不刷朋友圈,还原一个干净的手机通知界面,多去接触自然,在公园中静心地坐着,与朋友约着见面,面对面的聊天。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真实的联结,手工艺品的珍贵就在于其中承载着具体人类的劳动与情感。

此时是一个时时刻刻都需要警惕的时代,需要警惕:此时的沮丧和焦虑是从何而来,是与别人比较产生的么,特别想买的某样东西,是本身想买的,还是看到流行趋势被吸引的,有了它会真的变好,还是仅仅只是观点告诉自己会变好,领导说的话对么,他要求抄录的内容,需要凭借自己的思考改一下么。面对扑面而来的巨量信息,不去筛选、判断,只会被这种巨浪无意识的裹挟,去往人类命运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