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狗十三》之前,我必须承认自己极少接触与青春期有关的题材,但我确信本片是一部现实主义、绝不狗血、与青春期而不是叛逆期有关的电影。

影片开头,李玩被迫把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培训班,改成了更有利于提分的英语培训班,就把成人和孩子的思维模式讲清楚了:成年人的世界里,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而孩子的世界在乎的是“对错”与“我喜欢”。

同时,编剧也并没有把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设置成正反派大对决,而是认认真真地刻画现实。爸爸也知道孩子喜欢物理,可是对于偏科的孩子他又能怎么办呢?于是他想了许多方式来弥补孩子,比如塞钱,比如买一只小狗,比如让堂姐来配她住几天。孩子也不是完全没有错误,毕竟长辈们也没有时间任由她耗着,回家以后全家还要看她的脸色,好在李玩不久就接受了小狗,这件事才真的平息下来。

但实际上问题解决了吗?并没有,双方都妥协了而已。长辈们依旧认为孩子是靠哄的,孩子给狗狗取名叫爱因斯坦。

不久后,狗丢了。对家长而言,这是一场家庭风暴,对于孩子而言,她的伙伴生死未卜。有些事情在这个年纪会特别地重视,但以后看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影片最后,李玩虽然报了英语培训班、没有看到天文展览、没了狗狗,但她还是赢得了物理竞赛、获得了保送名额、意识到狗狗在别人家过得更好。可是对于那个时候的李玩,不抛弃不放弃地寻找爱因斯坦,是错的吗?父母用另一只长得很像爱因斯坦的狗狗来代替它,自欺欺人、指鹿为马,以求度过这场家庭风暴,就是对的吗?

“这就是你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吗?”孩子的世界,是对错和自我。

“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成人的世界,是效率与妥协。

刚走出电影院时,我觉得影片的英文名《EINSTEIN AND EINSTEIN》(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塔)比故意搏人眼球的《狗13》要贴切得多。可是重新想想这个故事,每个人都错了,但每个人都无法跳出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和思维方式,最后只能通过“青春期”来解释,通过孩子的“成长”来解决。这样再看英文名《EINSTEIN AND EINSTEIN》,其实有点从孩子视角出发的意思了,而《狗十三》说的是这个狗13的世界。

这名字,多贴切啊。

个人评价8.5,推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