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我以为我的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现在,我才发现我的人生根本就是一个喜剧。”
就是这样一句颠倒黑白的台词,把亚瑟推向了万丈深渊,也标志着小丑正式诞生。 将小丑视为影史上最重要的反派、甚至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也不为过。十余载过去之后,蝙蝠侠之所以仍让影迷们津津乐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年希斯莱杰的小丑出神入化的表演让观众不自觉地将目光转向了这个反派,也因此克里斯蒂安贝尔与他互相成就,将角色演绎到了极致。江湖上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现在看来,这句话可以收回了。
...

希斯莱杰的小丑,恶到癫狂,恶得让人不寒而栗,恶得像一个十分“成熟老练”的反派。与希斯莱杰不同,菲尼克斯的小丑则更多在揭示他是如何从一个社会底层的人一步步演化为“青春期”的、“尚未成熟”的反派的过程。
纵观全片,小丑的经历实则让人惋惜。他原本明明只是一个十分内敛的小伙子,小丑也只是他工作时必需的装扮。在被一众熊孩子殴打之后,让他难过的不光是疼痛,还有那一块坏掉的广告牌。明明他曾努力保护过广告牌,却被老板责骂。初期在与心理咨询师对话之时,他更多地是在倾听,努力接受主治医师的说辞,也希望自己活得更加积极健康。然而命运捉弄人,最终反让他成了被社会抛弃的人。
...

这样的负面情绪,亚瑟积累的实在是太多太多,甚至连他最亲近的人都在欺骗他,这其中包括他不辞辛苦十几年兢兢业业一路照顾并陪伴的妈妈,也有他心目中从小就向往的喜剧偶像,更有那个他以为的“爸爸”。逐渐地,大大小小的负面情绪在他的内心积累并发酵,最终交织在一起,让本无恶意的亚瑟黑化成了小丑的雏形。
...

DC的强大之处在于,无论是超级英雄还是反派,都能够被平等地对待,也正是因此DC描绘出了诸多特点鲜明的角色。若与布鲁斯韦恩(蝙蝠侠)相比,亚瑟弗莱克人生前半段经历与其十分相似,他们从小都不同程度地缺失了亲情,他们都生活在谎言中,他们也同样经历了哥谭市的动荡。
只不过,布鲁斯强装镇定地应对问题,而亚瑟被生活压迫地只能不合时宜地大笑,就算冒犯他人。有时,超级英雄与“超级反派”只是在经历一切之后所选道路的一念之差。也正是这相似经历下的不同选择,在被放大之后,造就了哥谭市“百花齐放”的景象。
...

在亚瑟与布鲁斯对话之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还只是涉世未深的状态:亚瑟只是想跟他以为的“爸爸”说两句话,而布鲁斯并不会区别待人,只觉得亚瑟很有趣。然而在这一对话却俨然成为两人人生轨迹的分水岭。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则直接造就了蝙蝠侠和小丑。

...

再后来,也许,小丑根本没有疯。他走路的姿态越来越自信;他说话充满自信和条理;他的舞姿也优雅起来,全然没有之前的拙劣;他将想法与心理咨询师全盘托出,却不被理解,也不再期待被其理解;他在近乎失控杀害大块头之时,却有说有笑地把之前与他一样受尽欺辱的侏儒放走。直到有一天,他不再发出病态般地假笑,他不再迎合其他人的喜好,他不再默默忍受其他人的谎言与羞辱。
...

再后面,有一天,亚瑟再也不会在夜里落魄地走在回家路上那一段看似没有尽头的台阶上;他杀掉了他曾经觉得最重要的人:患有重度精神病的妈妈,以取笑他为乐的主持人,甚至单凭他的影响力没有亲自动手,就催使信徒杀掉了他以为的“爸爸”托马斯韦恩(蝙蝠侠的爸爸)。这一天,他称他自己为“Joker”;这一天,他在白天跳着舞从台阶上下来;这一天,他说出了心里所有想说的话;这一天,他的锋芒盖过了著名电视主持人;这一天,他认清了真正的自己。
...

Joker那天对着哥谭市的所有观众说:“我之前的生活被笼罩在你们的话语之中,以至于你们口中的是非决定了孰对孰错,甚至,你们决定什么好笑什么不好笑。”只不过,放飞自我的Joker却将这一切观念重新洗牌,他将妄想、癫狂与现实混为一谈,以至于真真假假早已无法分清,也正是这混乱的状态将电影推向了高潮。也许,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Joker已然成形。只不过菲尼克斯的小丑刚刚经历了自我认知的过程,尚是一个“青涩”的Joker。
...

《小丑》这样一个人物传记一样的电影,让我们更近距离地从多角度看到了Joker。影片对于潮湿阴暗的街道、紧张压抑气氛的拿捏和塑造,更是让人感觉这些角色和场景真实得让人不寒而栗。这样的环境能让人逆流而上,成为布鲁斯那样的城市传说;也足以将亚瑟那样的老实人步步紧逼,逐渐变得麻木疯癫。
...

文 / Zedd   排版/ 来来Lar 推荐电影: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票。

更多文章: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欢迎到公号“来之电影”说说你的见解
合作&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