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生这件事上,没有人可以选择,

在觉知这件事上,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忽视,

那些愚昧的父母,将子女一代又一代的带到了这个悲惨的世界。

...

叙利亚难民赞因一家生活在黎巴嫩贫民窟中,谋生的方式莫过于,买处方药制作毒品饮料,给小卖部老板打零工换取家用,出卖自己的女儿来换取房租等等。

在这里,他们没有身份,也没有身份证,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没有人在意他们的死活,包括他们自己,在他们看来,日子就是这样无望而又冗长的重复。

...

小男孩赞因和其他贫民窟小孩并没有什么不同,撒谎、打工、贩毒、卖小零食……

小男孩赞因又和其他贫民窟小孩并不一样,12岁的赞因在面对妹妹的时候拥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保护欲,虽然,这并没有改变自己和妹妹悲惨的命运。

《何以为家》正是赞因用自己的行动来定义他所认为的“家”是什么,

在他看来,“家”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地方,

大家生活在一起,一起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

然而,电影中“家”的含义并未因赞因的努力而发生改变,

对于他的父母以及大部分人来说,“家”不过是和家人在一起的一个栖身之所,

他们在此生儿育女,日复一日的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换取在这个残酷世界活下去的机会。

生存和生活的选择题中,他们永远选择生存,

苟延残喘的生存……

他们将一个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却没有能力爱他们,

生育是他们证明自己活着的一种方式,

男孩是他们免费的劳役,女孩则是他们用以待价而沽的商品。

然而饱受生活折磨的赞因却对这种生存方式恨之入骨。

他和他的小姐妹们在幼小的年纪被迫承受和分担成人世界的艰辛与险恶。

被给予这样的生命,更像是父母对子女的诅咒。

...

早熟赞因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选择逃离和反抗生他养他的家庭,将利刃刺向那些剥削他家人的“资本家”,

然而这些都没有解决他生活不幸的根本问题,

直到妹妹的死亡和母亲的怀孕,才让他意识到一切的根源在于——出生,来到这个万恶的世界。

他将父母告上法庭,理由是他们给了他这般狗血的人生。

...

生活的不幸,赞因的父母并不陌生,

他们在抱怨生活同时,也在不断迎合它,为这样的生活注入新鲜的血液。

而他们传播苦难的工具,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小群体“家庭”。

他们以“家”之名,生儿育女,延续苦难。

在这样生生不息的延续当中,赞因的反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他太弱小了,弱小到不足以撼动其中任何一环,

而本该给予他支持的家庭,则是这些苦难当中最痛苦的一环。

...

《何以为家》的的英文名称叫做Capernaum,迦百农,作为耶稣的第二故乡,迦百农是耶稣传教的起点。

耶稣靠牺牲自己为人类带来了“善”,赞因靠控告父母而唤起了人们对于贫民窟儿童成长环境的重视,

也许对赞因来说,家就是他传道的迦百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