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2019进入两个月倒计时,荒谬事还是不肯放过大众眼睛——

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

女性用户晚八点后禁乘

...

滴滴再一次站在风口浪尖。

...

说什么的都有。

感到被冒犯的人,愤怒质问;

察觉不出问题的天真派,闭眼打拳,“这是为了保护女性好吧”;

还有一群俨然滴滴的精神股东,“没办法里的办法,人家是企业也要赚钱”。

行吧,新闻荒唐,言论也没好到哪儿去。

飘飘就奇怪了,9012了,怎么一遇到事儿,还是女性首当其冲被关进“囚笼”?

...

先说说风波的源头,滴滴昨天发布的一则顺风车试运营方案。

...

看着言辞恳切,重点突出。

整改一年了,经过“数字可观”的版本迭代、功能优化、用户建议整合,滴滴顺风车即将恢复运行。

可惜“嘲点”更突出。

新规里的一条刺眼的让人无法忽视,晚8点后,顺风车将不再对女性提供服务。

...

可能有些人已经忘了,滴滴顺风车为什么会在一年前被迫下线整改——

去年5月,21岁的济南空姐李女士,搭乘滴滴顺风车,被司机杀害。

而这位司机,在案发前,曾有一起言语性骚扰投诉记录,但滴滴客服后续未对投诉进行妥善处理。

...

三个月后,又一位20岁的温州乐清女孩,搭乘滴滴顺风车时遇害,时间是下午一点半。

作案车主同样有“前科”,甚至,就在出事的前一天,他刚刚被一名乘客投诉。

...

来源:新华网

荒谬吗?

因为连续两起女性乘坐平台顺风车遇害的恶性事件,被迫下线的滴滴顺风车。

整改一年归来,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尽量保证乘客的安全乘坐,避免悲剧重演,而是索性限制女性的乘车时间。

既不解决问题,也不着重筛选可能搞出问题的人,而是把出问题的锅,甩给了女性。

怀璧其罪,多么无耻且坏的逻辑。

...

很多“精神股东”为滴滴辩白的言论很可笑——

别质疑。质疑就是“那你给想个解决办法?”

斩钉截铁到让人怀疑他们是否是真股东,下场空手套方案。

事实上,尽管滴滴司机犯下多起严重的刑事案件。

...

但从去年的群情激奋到今年的群嘲方针,网友都没有说要让滴滴一个私企去解决“出行安全”这种社会问题。

而是,滴滴似乎从不知自己问题在哪——

为什么被全民指责、勒令整改?

首先,是对顺风车司机背景审核的不严格。

郑州空姐搭乘顺风车遇害一案里,凶手居然是违规用父亲的账号接的单。

且因为夜间安全保障不合理,人脸识别并没有起到作用。

...

也是滴滴客服对于投诉的堆积不处理,让大量有“骚扰前科”的司机继续接单。

乐清女孩遇害的前一天,就有一个女孩逃过一劫后向平台举报了该司机。

而乐清女孩遇害后,滴滴客服也未能及时配合警方,交出嫌疑人信息。

...

整个顺风车产品概念的推出,也是不恰当的、过于天真、带有暗示意味。

...

这些,才是大众拭目以待想看到滴滴改进、反省的。

可,滴滴的试运营新规,却将重点放在了通过限制女性乘坐时间。

性别,成了原罪。

改变,得先从可能受害者开始。

试想,如果女生真的遵从这条逻辑,换来的是什么?

真不一定是女性出行的更安全,但一定是越来越狭窄的自由。

任何来自外力的一刀切禁止,我们都该警惕。

尽管就一个私企而言,它有权力决定服务策略,但这策略对女性的偏见、歧视,是板上钉钉的。

生活出行的权利都不平等,何谈平权呢?

更不要提另一方面——

网上一群和事佬、滴滴的精神股东们,高喊着“坐正规出租车呗”“大环境下的不得已为之”……

...

可这些策略的出发点,真是保护女性出行安全吗?

飘飘持保留态度。

“禁止8点以后女性搭乘”以外,滴滴的整改方案还包括一条——

下线个性化头像、性别等个人信息展示,全面保护用户隐私。

...

听起来是为一年前那个不知所谓的“私密社交空间”概念的反省和改正。

...

但,就很矛盾。

性别资料变为私隐,司机如何知道约乘的人是男是女?

具体的乘车情境就更没有被考虑在内了。

如果是晚八点后,一群人乘车,有男有女呢?女的要被赶下车吗?

如果是独身女性深夜借男性朋友的账号打了车,让不让上呢?

错漏百出、自相矛盾的方案,没有堵死女性八点后乘车的可能性,却摆出了滴滴的态度,八点以后女性不要搭顺风车。

可进一步想,若是不听规定,搭了车出了事。

责任?大概也与滴滴无关了吧。

说白了,让飘飘感到心凉的,不是如今竟没一个女性乘坐零危险的顺风车平台。

毕竟,极端犯罪永远不可能完全避免,出行安全的隐患,也不是一个企业能解决的。

而是,原本可以更“对症下药”的滴滴,更有诚意一些的滴滴,整改琢磨了一整年,最终只选择了一条最懒(成本最低)、称不上高明(风评受害)、却能免责的路。

更可笑的是,在这涉及着企业利益与责任、出行安全和自由等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之后。

女性,再一次被轻而易举推出来,被率先抛弃牺牲。

...

“机制是有漏洞,可谁让你图方便搭了呢,死了活该。”

“谁让你半夜坐出租车,看看隔壁滴滴8点以后就不能搭了,被强奸也活该。”

“不得不说滴滴顺风车还是有道理的,女性晚8点以后真的最好别出门了。”

几乎可以想象,滴滴这一强调性别又强调时间段,唯独不强调“犯罪”本身的“方针”,未来又能给受害者有罪论添多少说词。

...

诚如滴滴的“精神股东”所说——

滴滴作为一个企业,以盈利为根本目的,没有义务去负担那么多伦理道德上的责任。

我们没有在强制性的意义上去惩罚它的权利,因为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自主选择。

但,正如我们批评过无数言行令人不适的明星、公众人物一样。

我们骂他们,不是要他们去解决整个社会的安全问题,或是人性之恶。

我们骂他们,是骂他们作为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平台,不当言行背后,代表了一种倒退的、不当的价值观,或者是落后的文明。

是出于一种希望社会文明、人类认知水平可以进步的道德追求和本能。

飘飘觉得,这种追求和本能,可以变得更理性成熟,但绝对不能消失。

那么滴滴这项政策,代表的“倒退的价值观”是什么?

一是,通过限制一部分人的生存空间,换取利益。

李银河说过:在不侵害他人的前提之下,能使人获得最大限度自由的规范才是好的规范。

要清楚,社会进步的方向,永远是在想方设法,拓宽每个个体的生存空间,让他们更自由、舒适地生存。

比如实行全面的无障碍出行。

甚至是更精细的需求,比如残疾人士的性需求的解决。

台湾就有“手天使”志愿者团体,专门为残疾人士,提供“打手枪”服务。

...

...

...

...

...

...

法国今年2月份,也通过了一项修正案,饱受争议的“家长称谓法”。

规定在未来中小学校的学生信息登记中,把传统的“父亲、母亲(père/mère)一栏改为“家长1、家长2”(parent 1/parent 2)。

初衷,正是考虑到了同性恋双亲的合法权利。

...

当人类社会,已经在开始为更少数的人群考虑。

网约车限制女性出行这一规范背后的指导观念,恰恰就是——

把早已摘掉“特殊群体”帽子的女性,再次关回笼子。

这已经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倒退。

二是,加剧性别战争。

滴滴这次,是领先开了性别对立的车。

当ta把所有女性一刀切,默认为“受害者”(出事会连累到我)时;也同时把男司机一刀切,默认为潜在罪犯(搞出事会连累到我)。

ta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干脆不让两拨人,在ta以为的“高发期”时间段相遇。

然而事实上,强奸案又不止发生开车乘车的车厢里。

无数场景都有可能发生。

如果按这个拙笨又粗暴的逻辑——

为了不使潜在罪犯与潜在受害人相遇,那所有场景都应该一分为二,彻底杜绝。

后者惨一些,被限制多一些。

前者又自由到哪去了呢?

另外就是,ta把所有男性假定为不会受害的群体。

这如同人们通常倾向于把家暴的受害者等同于女性,把家暴的施害者完全等同于男性。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家暴的男性受害者,求助无门。

...

网约车“劝”女性晚上不要打顺风车,退一步说,如果真的是为女性设身处地考虑而做出的选择。

那那些体格比较羸弱的男性呢?

ta很粗暴的,在乘车的男女之间,加了一条定律和考则——

人家女的8点后不能坐车,你一男的8点后坐车还被抢了?!那你做什么男人啊,跟女人一样去坐8点前的车吧。

所以你看,可引起、可解决的问题那么多,滴滴眼里似乎只有“女性”这个软柿子。

那么为什么,一个目前几乎垄断网约车市场的大企业,在文化上,会有这么显眼的bug。

虽然令人很匪夷所思,但飘飘觉得,就是没过脑子。

这也是整个滴滴事件,令我最不适的一个点。

操作上漏洞百出,伦理道德上,捉襟见肘。

但社会,似乎对这种粗笨的“不思考”,宽容度特别高。

当下的网络环境,比起不思考者和沉默者,发声者,显然更容易受到质疑。

因为只要发声,你就有了道德卫士、女权斗士、“就你事多”的嫌疑。

...

...

而只要实施和稀泥般的懒政,就永远会有“疲惫而通透的成年人”去体谅你的难处。

...

这次滴滴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三类人——

激辩的少数,沉默的多数,还有,不思考的蛮横吵闹者。

这也是如今网络上最常见的三类。前两者尚可以共存,后者永远在ta的同类开倒车。

保留意见不激愤,本是一种对未想清楚的事物,不妄加评论的成熟姿态。

但,前提是,脑子有在运作,不为思想上偷懒找借口。

主动的蠢,往往是一种恶。

而,陶醉于蠢、麻木无觉还笑别人太敏感,更恶。